盡管知曉曹爽言之有理,但反應過來的朱元璋仍是硬著頭皮,似是有些不甘的反駁道,充分發揮著”劉三吾”腐朽古板且愚忠的人設。
”若是太平年景,老先生此話不假,”對于”劉三吾”的話語,曹爽并未直接反駁,因為歷史早已證明,真正治理國家的,還是那些掌握著話語權的朝臣,而皇帝更像是運籌帷幄,統率全局的中間人,負責協調各方利益。
”但我大明初立,百廢俱興,正需要似當今陛下這樣的堅毅果斷之輩;反觀長孫自幼生長于深宮之中,既不精通行伍,也不了解民情。”
”這樣的守成之君,真的是大明眼下需要的皇帝嗎?”
盡管曹爽的聲音算不上凌厲,但其字眼卻是如同巨錘一般,狠狠敲擊在朱元璋的心頭之上,令其呼吸驟然急促,原本還算紅潤的臉色也隨之慘白起來。
他雖是上了年紀,但還不算糊涂,沒有明知故問的追問曹爽,眼下的大明與其口中的”太平年景”有何不同。
畢竟他剛剛才向曹爽透露,北元余孽正于塞外虎視眈眈,大有重新進犯大明邊疆的意圖;此外諸如開展海上貿易,遠征安南等計劃,均是需要一位殺伐果斷的皇帝坐鎮統籌。
不然就憑長孫朱允炆以及其余皇子的認知,只怕稍微遇到些許挫折,便會萌生退意,從而令大明永遠難以趕超漢唐。
這些可是足以影響大明國祚的決定!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朱元璋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如若不是眼前的曹爽”橫空出世”,或許他真的會愛屋及烏,將大明的儲君之位傳給長孫允炆,導致為大明埋下無數隱患。
”若是依著小友所說,我大明的后世之君們,豈不是皆要精通行伍,體恤民情?”
像是多年以來的堅持,突然被人告知毫無意義,朱元璋肉眼可見的頹喪下來,滿臉苦笑的朝著欲言又止的曹爽呼喝道。
”我大明的后世之君,或許無需像當今陛下和燕王朱棣等擁有領兵在外的經驗,但至少要將軍權牢牢握在手中。”
”至于體恤民情,則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
雖然曹爽也沒有料到自己三言兩語間,便令在史書上以固執腐朽而著稱,號稱建文帝朱允炆第一”從龍之臣”的劉三吾心神動搖,但仍是耐著性子,多說了幾句。
若是眼前的”劉三吾”能在幡然醒悟之后,勸諫朱元璋改立燕王為太子,自然是上上策,還能避免正值巔峰的大明精銳們浪費在毫無意義的”內訌”中。
縱觀歷史上的開國之君,皆是”生于憂患”,而絕大多數的亡國之君,又是”死于安樂”,如若大明的后世之君能夠牢牢貫徹以上兩個條件,他說不敢說為大明”續命”多久,但至少能夠令朝廷貪腐成風的情況有所收斂,間接提升百姓們的生活質量。
”小友所說,咱都記下了”
不知過了多久,朱元璋身心俱疲的聲音終是于牢房中響起,而早已閉眼假寐的曹爽也緩緩睜開了眼睛,點頭示意,眉眼間隱隱有些訝色。
從目前來看,他的這位”新獄友”,倒沒有想象中那般頑固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