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他還真不好自圓其說。
”我大明的田地制度承襲前元舊制,攏共分為官田和私田兩種,相加起來約有近千萬頃。”
略作思考之后,朱元璋便是給出了一個肯定的回答,語氣中滿是自信。
回望過去的百余年時間,蒙元統治者因為深受草原游牧文化的影響,對于”耕地”毫不在意,甚至將作為中樞朝廷重要財政來源之一的”田稅”都承包給了生性逐利的回回商人。
而這些回回商人在提前向蒙元朝廷繳納了一定數額的”稅收”之后,便將矛頭對準了民間百姓,肆意提升稅點,繼而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故此,早在他御極稱帝之前,便著手統計麾下領土田地的數量,而后更是將這個范圍擴大到全國。
經過數年的努力,朝廷大概在全國范圍內清理出了九百余萬頃的土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由百姓掌握的”私產”,還有部分則是”官產”。
所謂”官產”,便是由皇室直接擁有的土地,其中還包括了曾經賜予勛貴,藩王,高官的田產。
除此之外,朱元璋最為引以為傲的”軍屯制度”,即全國各地邊軍自力更生,開墾耕種的田地也是”官產”。
而這”官產”的來源,除了是從蒙元統治者手中繼承而來,便是朝廷在平定地方割據勢力之后,沒收其政權權貴的田產。
”我姑且認為,老爺子您口中的這近千萬頃田產,應當是沒有包括西南諸省土司麾下的土地吧?”略有些錯愕的點了點頭之后,曹爽便是看向眼前的”劉三吾”,暗道建國之初的大明竟是擁有如此之多的田產土地。
只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田產依舊逃不過被兼并的歷史定律,導致民間百姓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見眼前的”劉三吾”點頭,曹爽轉而繼續說道:”咱們依舊以前宋和蒙元時期來舉例。”
”兩宋時期,因為海上貿易的興盛,宋廷的稅收不再局限于田產的稅收,而是以海上貿易為主。”
”此等變化,直接導致了宋朝統治者疏于對田產的管理,不再抑制民間地主士紳進行土地兼并,導致掌握著在朝廷和民間百姓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盡皆流入到地主士紳的手中。”
”對于這一點,宋朝宰相王安石雖然試圖變法,但因直接觸碰到地主階級的利益,只能落得一個黯然失敗的下場。”
”也正是因為宋朝土地的瘋狂兼并,方才爆發了在歷史上次數最多的民間起義。”
此話一出,無論是深諳百姓疾苦的朱元璋,亦或者對田產制度并不了解的潁國公傅友德盡皆變色。
他們似乎聽懂了曹爽的言外之意。
這土地的兼并速度,將會直接導致民間百姓的生存環境,繼而影響到朝廷的統治?
畢竟他們二人揭竿起義,不就是因為在蒙元統治者麾下,壓根吃不飽飯了嗎?
像是猜到了眼前兩位重臣的心中所想,曹爽雖是沒有加重語氣,卻也忍不住放緩了速度:”代替蒙元統治者收稅的回回商人們雖是貪婪,但卻不敢觸碰地主階級的利益,只是不管不顧的壓榨百姓們。”
”故此,元朝國祚不足百年,百姓們便被回回商人以及地主階級壓榨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繼而揭竿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