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滿為患的乾清宮中,翰林學士劉三吾清晰洪亮的咆哮聲仍在悠悠回蕩,但原本思緒各不相同的文官們卻是盡皆變了臉色,目瞪口呆的盯著似是還沒有意識到端倪所在的劉三吾。
如剛剛那御史言官所說,民間漁民出海捕魚的時候,通常會避開酷夏至深秋這段時間,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之間,以免海上風浪過大,遭遇船只傾覆等危險。
而根據前元留下來的史冊典籍,蒙元皇帝忽必烈向日本發動遠征的時間線剛好處于這個時間節點之中。
難道令蒙元大軍近乎于全軍覆沒的”神風”,僅僅是在每年夏季到深秋之間,在平常不過的一場風浪?
順著這個思路想,大殿內的不少文官們只覺得豁然開朗,還有些籍貫是福建,廣東等地的官員們面面相覷,眼眸中閃爍著耐人尋味的意味。
要知曉,早在前宋的時候,海上絲綢之路便是隨之崛起,無數載滿了貨物輜重的船只頻繁來往于廣東,福建等地的船舶港口,其中也不乏有專門前往日本長崎進行貿易的商船。
但終有宋一朝,這些船隊從未經歷過所謂的”神風”,足以側面佐證這個說法不過是日本倭國自欺欺人的噱頭罷了。
最起碼對于他們這些來自于東南沿海地區的官員而言,是決然不會相信的。
眼見得劉三吾仍在情緒激昂的敘述著元日戰爭之間的戰爭,端坐于上首皇位之上的朱元璋不由得眉頭微皺,揮手將其打斷,并且不滿道:”劉卿家,還要固執己見不成?”
聞言,一直在仔細盯著朱元璋臉色的老臣心中便是咯噔一聲,似乎知曉”神風”的說法難以像往常一樣,令朱元璋不敢輕舉妄動。
可日本倭國終究距離大明本土足有千里之遙,后勤壓力遠比遠征北元余孽的時候要沉重許多,天子為何要鐵了心征討那彈丸小國?
難道只因為那日本倭國掌權的幕府將軍曾對朱元璋出言不遜,并且弒殺了大明的使臣?
不明白原因所在的翰林學士劉三吾臉色發苦,苦口婆心的勸諫道:”陛下,如今我大明連年征戰,國庫早已入不敷出,正是需要休生養息,否則隋煬帝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吶?!?/p>
既然無法從”神風”的角度勸諫朱元璋收回成命,翰林學士劉三吾又一次變換立場,準備以”勞民傷財”的角度勸諫規勸,畢竟隋煬帝強征高句麗,使得國內局勢動蕩不堪,并最終淪為亡國之君的教訓足以令每一位天子鄭重對待。
”說得好!”出乎劉三吾的預料,聽聞國庫已是入不敷出,執政多年的朱元璋非但沒有露出頹然之色,其神情反倒是肉眼可見的興奮了許多,滿是老繭的右手不自覺拍了拍身前御案上的奏本:”這是咱讓禮部替咱收集的,前宋和前元年間,日本倭國與其通商貿易的部分資料典籍。”
”諸位卿家可以看看,這日本不過是彈丸小國,疆域與我大明之間的差距猶如鴻溝,為何卻能頻頻拿出數量不菲的白銀進行貿易?”
也許是怕乾清宮內的朝臣們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洪武皇帝朱元璋還不忘補充了一句:”須知,日本倭國內部勢力傾軋不斷,這些與前宋和前元進行貿易的領主大名,僅僅是割據一方的尋常諸侯罷了,遠不能代表整個日本。”
經過近些時日的”惡補”,他對于倭國的歷史和內部情況也逐漸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曉截止到幾個月前,日本倭國都長期維持著”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南北兩地同時存在著一位”有名無實”的天皇,兩個政權彼此間摩擦不斷。
但即便如此,這南北兩地的朝廷都能夠拿出數量不菲的白銀,與前元朝廷及其余海外國家進行貿易,采購戰爭所需的糧草物資以及”軍械盔甲”。
不過因為歷朝歷代,中樞朝廷都將軍械盔甲視為”禁忌”的緣故,日本倭國一直未能如愿自蒙元朝廷手中采購到真正應用于軍中的甲胄兵刃,至多也就是些質量參差不齊的殘次品。
但即便如此,這些”殘次品”在質量上,也比倭國工匠自己打造的兵刃甲胄要強上許多。
”什么?”
”竟有此事?”
聽聞日本倭國一直在與前宋和前元朝廷做生意,且規模遠超想象,本是對其嗤之以鼻的朝臣們頓時嘩然一片,隨后也顧不得所謂的”體面”,趕忙自身前內侍的手中接過朱元璋分發下來的史冊典籍,并迫不及待的翻閱起來。
”陛下,”見狀,翰林學士劉三吾不由得面露無奈之色,以失望的口吻說道:”日本不過窮鄉僻壤,縱然有所積蓄,也是歷年開采所得,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