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其余方式,征服蒙古?
聽了曹爽的回答之后,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后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回想起曹爽昔日有關于”明租界”的一系列言論,嘴角不由得抽動起來。
難道眼前的曹先生,打算向歷史上的趙宋一樣,通過簽訂類似于”檀淵之盟”的盟約,與蒙古人達成和解?亦或者是像歷史上的漢唐,通過”聯姻”的方式,與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結親,從而間接換取和平?
但無論哪一種,都與他在建國之初許下的”豪言壯志”背道而馳。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既是他對后世子孫的要求,也是他對大明百姓們做出的許諾。
”先生是打算遠交近攻?”
朱棣終究是在北平坐鎮多年,對于草原上的局勢多有了解,知曉自”捕魚兒海之戰”過后,北元皇室的勢力便是遭受重創,就連”北元大汗”的位置也由忽必烈后裔的手中,轉移到了阿里不哥的后裔手中。
與此同時,在整個元朝國祚中一直遠離政治核心的”瓦剌部”開始在草原上活躍起來,由忽必烈后裔掌管的”韃靼部”轉而退居幕后。
難道曹爽是打算利用蒙古內部之間的矛盾,將其分化削弱,繼而達到將其征服的效果?
若是如此的話,這法子與他建議扶持”兀良哈”,對抗瓦剌部和韃靼部的法子沒有太大區別,無非是扶持對象罷了。
”燕王殿下這么理解,倒也沒錯。”在朱元璋略有些失望的眼神中,曹爽輕輕頷首,眼眸深處卻是閃爍著濃濃的狡黠之色。
”剛剛殿下也說了,草原廣袤無垠,且與一望無際的大漠相連,蒙古韃子縱使元氣大傷,也可從容不迫的遁入草原上舔舐傷口,待到時機成熟之后,便可卷土重來?!?/p>
”如此周而復始,實在令我大明不厭其煩。”
談笑間,曹爽便是言簡意賅的道出了塞外游牧民族能夠在草原上立足千余年之久,且始終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機動能力有限的時代,草長鶯飛的塞外對于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而言,與汪洋大海沒有什么區別,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即便占據了”天時”和”人和”的優勢,但也難以徹底戰勝擁有”地利”的游牧民族。
反觀同為在草原上崛起的的匈奴,柔然,突厥,契丹,鮮卑,回紇等游牧民族卻可互相吞并,成為草原上的霸主。
兩者之間最大的差距,便是中原王朝難以深入草原;反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本身卻可肆無忌憚的吞并征戰。
”既然這些蒙古韃子最大的屏障,便是能夠在草原上隨意馳騁,那我大明為何不對其予以掣肘,規定其疆域范圍?!?/p>
”如此一來,蒙古各部之間的界限便能夠得到明確劃分,繼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勢力增長?!?/p>
”而失去了彼此間吞并的機會,這些蒙古部落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行衰弱?!?/p>
”假以時日,我大明便可不費一兵一卒,征服這些蒙古部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