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豁,慶祝收藏過百,再發一章
技術學校里,在一個大教室里,韋德順和幾十個人一起,努力地做著自己桌面上的一份試卷。韋德順今年21歲,小的時候拜王水林的福,讀了兩年的義學,但是家里突遭變故便輟學回家種田,段國學剛開始招人做工時把王水林以前教過的學生優先選了一遍,而韋德順因為好學又機靈讓王水林印象深刻便優先推薦了他,在招進技校后雖然韋德順沒有什么技術基礎,銼鍛鏨打都不是他的強項,但有一定知識基礎的他很快便從眾多學徒中脫穎而出,在繼續接受專職的教育后能他很快能看懂機械圖紙,并且成為最先掌握車床機器的學員,就連德國教員也對這個喜歡刨根問底半夜還在學習鉆研的小伙子贊賞不已。
仔細地再檢查一道卷子后韋德順提前交了試卷,對于他來說,試卷的難度對他基本不是問題,而他也很有信心拿到高分排入前三,實際操作考試得分雖然沒有排入前三但他也確信不會太遠,這樣他完全有把握能通過中級技工的考試,要知道如果能拿到這個職稱,他的工資將再調高一級,這就意味著自己的收入將會更高,將會減輕家里更多負擔。
走出教室來到學校簡易的操場上,韋德順很意外地看到段國學和幾個人正向自己走來。
“校長好!”
“喲,是德順啊,就考完了?”段國學在學校待的時間并不多,但他畢竟是這個學校的所有人,而且對于自己未來的技術、人才儲備基地,只要能抽出空他就會來學校轉轉,給學生們上下課,雖然大多都是思想課,但學生們并不討厭這種和自己工作沒有太大關系的課程,相反,段國學“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見聞讓他的課很受歡迎,而他也有意識地在課中加入一些民族思想,國家榮辱的內容進去,逐漸地去影響他們,使他們成為今后自己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對于一些比較出類拔萃的人才,段國學更是用心培養,眼前的這個韋德順就是技術類人才中的一個。
“是的,校長,題目不是很難,我有信心能考得很好。”
“好樣的!”
“校長,您去哪?”
“知道今天考試,我過來看看,過來后看到大家都在考試,怕進去影響到大家的考試,就在外頭隨便的看了下,還要考多久?”
“可能還有二十多分鐘吧。”
“這樣啊,那行,我就是過來看看,既然還有那么久,我就不看了,有田,我們去化工廠看看。”
“是!”
“德順,如果這次職稱你考上,你可要請我吃飯喲!”
“一定!校長慢走!”目送段國學離開,韋德順看到幾個技術拔尖的同學也陸續走出考場,韋德順心中一動,向那幾個同學一溜跑去。
化工廠其實對外宣稱生產化學原料,但其實真正生產的是槍彈火yao,因為需要保密的緣故,現在還沒有真正的開始生產,而是生產出所需要的原料進行儲存備用。即使是這樣這些原料的產量還是很小很小,更多的是讓工人們熟悉熟練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畢竟這里生產的都是危險品,不僅需要嚴格的安全生產要求,還要工人們自動、自覺地仔細、認真地進行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而這些工人,也僅僅只有十六人罷了,這十六人都是段國學一來到就教的學生,其中就有陪甘富林出來讀書的兩個跟班,段國學選擇他們是因為這份工作絕對馬虎不得,這些人都是心思細密,心理穩定,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忠誠度很高,要不然段國學也不會選擇他們。
甘富林曾經很不解為什么在現在保安系統還未完善的時候就開始進行這么重要的工作,段國學告訴他,這和現在拼命培養機械廠的技工一樣,在流水線的生產模式下,一個能完成簡單工作的工人其實很好培養,但卻很難培養出富有經驗具有開創開發的高級技工,而一個工業軟實力就在于這些高級技術工、技術工程師的數量多少,缺少了創新及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就只能走在經濟利潤的下游。所以現在這化工廠更象一個化學小組,但現在就是要他們在不斷的小規模生產中學習、熟練生產工藝的過程。
在一個滿是四面透風的廠房里,即使是裝了大功率的抽風機,這里的還是散發著刺鼻的化學氣味,而這里,有4個人正在這里工作著。看到段國學的到來,這幾個人并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而是繼續著手上的工作。這也是段國學要求的,在從事這種危險的工作時,沒有完成的實驗和化學反應終止前,天王老子來的都不用理,天大地大,安全第一大。
等了好一會,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終于完成了手中的工作,來到段國學面前。
“東山叔。”還沒等中年人開口,幾個年輕人急忙對這個中年人打起了招呼,其中最先而且最恭敬的就是甘富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