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戶有意見,道:“我先來的,憑什么讓他先?”
其他人都是比較解的,道:“哎呀,他還要出門,讓他先領嘛!咱們又不出門,遲一會兒也不耽誤什么?!?/p>
還有人笑道:“他們兩個上半年可是缺了很多工,怕是全年加起來也沒多少的,讓他們先領,我倒要看看他們能領多久!”
這話一出,隊伍里哄然大笑。
笑聲中,兩人雙雙漲紅了臉——這簡直是公開處刑!
見沈卓默默低著頭當鴕鳥,葉欣只好強撐著微笑說話:“……沒事的大隊長,我們就按隊伍來吧,來得及?!?/p>
李興國點點頭,讓不愿意協調的那戶人家
遭人妒
輪到葉欣和沈卓領糧食,
記分員拿著本子核對工分,一頓計算。
其實兩人是分開的,葉欣作為下鄉知青,
跟其他知青單獨記在另外一個本子上,
情況也跟本地隊員有所不同。
此時葉欣也才知道,其實在分糧食上面,
有一個叫基礎口糧的概念,
哪怕不上工不勞作也是可以領到糧食的,
這是為了確保人不餓死,畢竟要考慮到那些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和小孩。
不過并不是說壯勞力什么都不干就會有糧食了。勞作所得覆蓋了基礎口糧,就會多勞多得;勞作所得不夠基礎口糧的,
生產隊會補齊,但是這個補齊的部分算是欠生產隊的,之后要還上。
基礎口糧根據各地的情況有所不同,
小孩跟大人也不同。
這邊政策,
知青口糧的劃撥標準是每月二十五斤,
一年就是三百斤。按成年人一天一斤口糧算,有六十多斤的虧空要用工分賺來。而工分兌換糧食的比例,跟當年糧食收成有關。
葉欣穿過來之前,
原主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工分很少;穿過來之后雖然認真上工了,
但一開始業務不熟練效率低,后來又偶有請假、上半天采藥半天……種種因素下,她掙到的工分是倒數的。一頓計算之后,
她所得口糧剛好是三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