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高宗皇帝親征大宛。后大宛稱臣,送王女來和親,其中一項嫁妝便是天馬千匹。而和親的女郎,更是在大齊土地上,為高高在上的帝王培育駿馬,供其征戰四方。
于是,第一個百年里,大齊軍事能迅速崛起,平突厥,收羌族,逐匈奴,汗血馬功不可沒。只可惜,世間萬物,盛極而衰。
進入第二個百年,許是懂得培育天馬的人才日漸凋零;許是這異族的天馬終究不適應他國的風水土壤,壽命減短;又或許掌權的君者從武功偏重文治,武將鐵馬讓道;也或許是層層的腐敗,武功文治日益衰退……兩百年輝煌過去,大齊皇室早已沒有了作為禁軍精銳的天馬騎兵營。偶有那兩三匹,也只是用來傳種,豢養在廣林園中,供王侯將相消遣觀賞,似閉眼躺在帝國的功德簿上,來回數昔年之戰績,便作了今日之榮耀。
第三個百年,王朝起起伏伏,終于走向末世。最近的肅、厲二帝,更是任由權柄下滑,邊陲之地異族虎視眈眈,朝中宦官執政不見天日。曾經已經降服的外邦譬如大宛,更是不知在哪一年的夜里,忽就舉兵而起,附做另一強國的臣子,里應外合給已經不再強大的齊皇朝再添一刀。轉頭破城而出,回去故土再培天馬,奉給新的主子。
細算來,如今大齊百姓對天馬的認識,多半來自傳聞和畫冊。最近的一次,乃聽聞大司空藺稷以四百天馬做尚公主的聘禮,奉給天子。
那是在三個月前,新人行過文定,駙馬下聘。只是在外征戰的大司空并未回京,只讓胞弟藺黍攜禮回來。
也是今日這般列隊的二十方陣,匹匹寶馬頭細頸高,四肢修壯,淡金色的皮毛在盛夏日頭下油亮熠熠。脖頸各纏紅花赤珠,背馱珍寶金銀,以聘公主。
四百天馬從外郭城宣平門入,由南往北,經銅駝街,奔閶闔門。
長街兩道的百姓,初時還以為尋常給天子進獻的賀禮,暗里嘀咕,“如今還有哪位諸侯會給天子送這般大禮?”
“可不是嗎,惶惶幾十個春秋,就差把這皇室瓜分完了!”
“莫不是見那長公主同大司空結了親,示好來的?”
“也不一定,畢竟我大齊綿延三百載,縱是如今式微,然吾等立身之地還叫作齊地,舉止依舊是大齊的禮儀,我們也世代皆為齊人,便是天命依舊在齊!”
“這話也在理,戰亂多少年了,縱是把這地切得四分五裂,然城樓上插的還是“齊”字王旗,御座上坐著的還是齊天子、隋家人?!?/p>
“關鍵這御座從長安挪到洛陽,非隋家天子自愿,是……”
“天馬!”人群中,不知何人發出一聲驚嘆,將討論的話頭拐了個彎。
“毛細皮薄,奔而生汗,汗在脖頸,赤紅如血?!庇腥烁胶?。
“瞧見了!瞧見了!”更多的人呼叫起來。
“是汗血馬!”
確如他們所言,策馬走在最前頭的少年將軍,在閶闔門前執韁下馬,依禮跪身,卻是眉眼桀驁,話語清淡,“臣受家兄所托,以此四百天馬為聘,見呈陛下與長公主?!?/p>
當年是外邦異族送女和親,進獻天馬;如今是臣下尚主,一樣天馬為聘。
盛夏的晌午,日光耀眼如火,給人一種皇朝依舊鼎盛的錯覺。
社稷安定,君貴臣恭。
而今日,更讓人意外的是,天子竟然將這份厚禮全數贈給了長公主添妝之用,便是又回
到大司空手中。
可謂君臣和睦,同心一體。
四百天馬上了銅駝街,百姓歡呼之聲愈重,處處喧騰鼎沸,喜氣洋洋。只是原本整齊的隊伍卻晃動起來,臣奴驚恐,花車傾斜,公主跌撞在車壁,容色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