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到教堂的股有點遺憾,但他們知道有個留學生成立的“祖先聯(lián)盟”馬上要爆。
估計不出半年,這個學生就會成為富人之一,她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多半會上雜志,他們可以看情況投一筆。
“你們嘴上說著壞消息,可我聽你們的語氣像是在幸災樂禍。”
幸災樂禍?
何止,大部分人在得知“死神存在”時,震驚過后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興。不為別的,就為“錢權(quán)無所不能”的價值觀被“死亡”打破,上位者制定的成功規(guī)則也被“死亡”推翻。
億萬富翁也好,流浪人員也罷,至少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在鐮刀之下沒有高低貴賤。
“我們選擇不了出生,也阻止不了死亡,可我們至少學會了一點,每個人的終點站都是一致的。結(jié)局已定,那么結(jié)局還重要嗎?”
“不重要了,過程才重要。”
“去活出你想要的人生,去體驗你想要的經(jīng)歷,去感知‘活著’的感覺,去擁抱你的內(nèi)在,去走上你想走的路。”
“去愛,去擁抱,去看日出,去風中奔跑。跳出別人的議論,跳出自設的框架,把那些讓你心煩意亂的聲音拋在腦后,然后拼盡全力地奔向你自己。”
“去曠野上做一陣自由的風吧,在死神來敲門之前。”
街頭的大屏幕上播放著鼓舞人心的演講,藝術(shù)家、詩人、哲學家圍繞著“死亡”議題展開討論,闡述著“人活一世,從心重要”的理念。
從高校論壇到教授作業(yè),從電視采訪到學者辯論,人們只覺得“死亡”這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從未如此清晰過,它被明明白白地放上桌案剖析,被歸為終生教育的一部分,也成了每個人應該坦然接受的人生課題。
當人類不再避諱死亡,死亡就不會再給人帶來恐懼。
而失去對死的恐懼,生活中似乎沒什么坎過不去。
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辭職”成了大部分人做下的選擇。
他們有的遠足,有的休息,有的做起了自營店,有的開起了畫室,就像花綻放了各自的美,生命也盛放出不同的樣子。
“我以前總想著等我攢夠錢就好了,等我瘦下來新生活就開始了。我可以去旅游寫生,大方地結(jié)交新朋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總覺得到了那一刻人生才屬于我自己。”
“可我錯了,旅游寫生,好好休息是我現(xiàn)在也能做的事。”
“不用等攢夠錢,不用等瘦下來,我現(xiàn)在就可以出發(fā),去交新朋友,過我想要的生活。只要我活著,活著的每天都屬于我,我能安排每天怎么過,不是嗎?”
當三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人類的精神面貌總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
向好的是想開了,活在當下,擁抱人生。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想開,比如宗教人士變得偏執(zhí),科學家逐漸懷疑人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仰宗教,他們認為既然死神存在,那么上帝、天使和惡魔也是存在的。
這么一來,傳說故事都是真的,祭祀儀式也是真的,依靠獻祭和法陣能召喚出什么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