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要返回檢查那根藤蔓?”“好奇。
”“你有沒有遇到意外,以及任何不尋常的人或事。
”“沒有。
”“講述一遍你之后遇到的事情,盡量詳細,我們好盡力為你提供幫助。
”“我打算避開會動的那根藤蔓,于是我先繞過橋,往東走,一直走,我射殺了一只變異飛蛾和一只雙頭蜘蛛,用光了剩下的子彈,繼續走,直到我看到路面底下有一個坑,我往坑下走,于是從地下繞過了那根巨型藤蔓,再折返回來。
”“你連續遇到了兩個異種,為什么在回答前面的問題時,說自己沒有遇到意外。
”林小猹頓了一下。
她聽問題只聽了后一半,在聽到“奇怪的人”時,就秒答了“沒有”,為了圓好這個小小的邏輯漏洞,她自問自答:“這也算嗎?”“哦對,你沒有參與過拾荒,如果你參與過,就會知道,這只是再正常不過的遭遇。
”對方繼續提問:“你為什么使用槍?還耗費了珍貴的子彈。
”“天黑了。
唯一的光源就在我手上,我不可能一邊拿著手電,一邊用小刀吧。
”他又向林小猹提問打斗的細節。
林小猹完美地回答了。
調查專員直接轉移了話題,“描述你一路上看到的每一個標志物時的天色,以及周遭環境。
”林小猹在來的路上,就從自己多年的拾荒經驗里,拼湊好了這一段完全沒有走過路的景色作為解釋。
她的回答依舊完美。
對方又讓她倒著敘述一遍。
依舊完美的回答。
又用插敘,輪流向她提問某個片段,試圖找出她語言邏輯上的矛盾。
林小猹不僅完美回答,還越發熟練。
其實,但凡他問的不是拾荒主題,林小猹一定會用聽不懂和“啊我剛剛是這么說的嗎?”來裝傻。
但這種談判模式,她太熟悉了——她聽羅隊提過,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記憶是一個個場景片段,而謊言是靠一連串的邏輯故事緊密銜接的。
說謊者很難完美地把行動軌跡倒著說出來。
倒敘時,說謊者需要重構時間線,容易造成細節缺失,前后矛盾。
說謊者的陳述往往更簡潔。
任何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都會露出馬腳。
而人都在廢土了,誰來給她做專業訓練?你的審訊很嚇人,但,只可惜,遇到了林小猹。
她曾改良過一套“猹式審訊學習法”。
由于在學習方面,林小猹總是聽完后,一周內就忘,而她又不承認是自己智商的原因,只能歸咎于,是自己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她鉆研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理論。
忘了是哪個外國名字說過,學習一個新事物,最高效的辦法就是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