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朝會上,阿昭提出要梳理大魏建國以來的冤假錯案,還蒙冤者清白。
“這又是要做什么?”被反復針對的世家們都風聲鶴唳了,一個個警覺起來,又復而自我反思,“最近也未行作奸犯科之事啊!”
在眾人的嚴陣以待中,崔勖動了。他上書請求朝廷重審大魏太武帝年間的“國史之獄”,為清河崔家正名。
“啥,清河崔家與你崔勖有和關系?”一個清河的,一個東清河的,冤死的崔浩又不是你家的祖宗。
崔勖淡淡道,“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全賴陛下圣明,有此申訴冤屈的機會,當惜之。”
眾人:你是捧賀蘭兄妹的臭腳吧!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老頭子!
“到底為什么要翻舊案呢?”眾大臣抓破腦袋想不出其中原因,“難道是想算舊賬?”不然為什么呢?
阿昭自然是要算舊賬,可這一回算的可不是世家的舊賬,而是大魏皇室元氏的舊賬。
元氏原本姓拓跋,一聽就是胡人的名。后來漢化改革,要求改胡為漢,拓跋家也給自己改了個姓——元,始也,從一,從兀,第一之意。
但是,歷史這種東西,尤其是黑歷史,不是說換個馬甲就能掩蓋過去的——特別是對尤其愛做歷史記錄的中國人而言。
崔浩是怎么死的?就是因為他想要記載公布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要知道,崔浩可不是一般人,大魏立國有他一半的功勞,是歷經三朝的重臣。可這么個大功臣,說死就死了。
不僅自己死了,還被下令夷五族,與崔家有姻親關系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全部被一網打盡,其慘烈程度與河陰之變不相上下。
時至如今,眾人對當年的國史之獄到底發生了什么已經知之甚少了。但是,總有人不會忘的。比如,崔家。
“崔浩才藝通博,究攬天人,謀雖蓋世,威未震主,焉遭此禍?!”朝會上,崔勖泫然淚下,聞者為之落了。
正想著,卻聽崔勖話音一轉,“蓋為掩飾拓跋珪寄生復國之丑
!”拓跋家藏了百年的黑歷史就這么被翻出來了。
權臣謀朝篡位一般有三個階段:
1、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朝——態度囂張,無視皇帝,眾人且敬且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