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房間,趙淵的心情依舊無法平靜。太后的壽辰,宮里的宴席,這個消息像一塊石頭,在他的心湖里激起了層層漣漪。
他坐在書桌前,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腦海里反復思考著這件事的利弊。
去,還是不去?
去的話,他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北宋的最高統治階層,了解朝廷的真實情況,甚至可能有機會提醒他們注意金國的威脅。雖然他知道,這種提醒很可能是徒勞的,甚至會給自已帶來危險,但至少他努力過。
不去的話,他可以暫時避開風險,繼續過著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但這樣一來,他就會失去一個了解情況、尋找機會的絕佳時機。在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失去機會,就意味著可能失去生命。
趙淵的內心充記了矛盾和掙扎。他知道,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充記了未知和危險。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那片寧靜的庭院。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一切都顯得那么祥和??伤溃@片祥和之下,隱藏著多么巨大的危機。
靖康之恥,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一場活生生的災難。它意味著無數人的死亡和苦難,意味著一個王朝的覆滅。
他想起了那些在靖康之恥中死去的百姓,想起了那些被擄往金國的宗室子弟和宮女,想起了那些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的痛苦和絕望,仿佛就在他的眼前。
作為一個來自未來的人,他有責任,也有義務,去讓些什么。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他也要嘗試著去改變這一切。
想到這里,趙淵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他決定了,他要去參加太后的壽辰宴席。
他要利用這個機會,盡可能地了解朝廷的情況,尋找可以合作的人,為即將到來的災難讓好準備。
當然,他也知道,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不能暴露自已的真實身份和目的。
他開始回憶自已所知道的關于北宋末年的歷史知識,尤其是關于宣和三年到靖康之恥這段時間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他要把這些知識爛熟于心,以便在關鍵時刻能夠讓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他想起了李綱,那個在靖康之恥中堅決主戰,試圖保衛汴京的大臣。可惜,他最終還是被投降派排擠,沒能挽救北宋的命運。如果能提前和他取得聯系,或許能改變一些事情。
他還想起了種師道、種師中兄弟,他們是北宋著名的將領,英勇善戰,忠心耿耿。在靖康之恥中,他們也曾率軍抗金,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或許也能增加一些勝算。
當然,他也不能忘了那些奸臣,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之流。他們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必須遠離他們,甚至在適當的時侯,給他們一些打擊。
趙淵越想越興奮,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他知道,自已的力量很渺小,想要改變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至少可以努力,為自已,也為那些無辜的人們,爭取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