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硯墨目光炯炯,環視著家人,堅定地說道:
“我和爹負責收竹器,平日里挨家挨戶走訪,跟鄉親們談合作。”
“爹手藝好,懂行,能看出竹器的好壞,價格也能拿捏得準。”
“我就跟著爹跑,多學多看,順便拓展拓展人脈。”
他轉頭看向父親,父親微微點頭,
敲了敲煙袋鍋,目光中記是對兒子想法的認可。
“二弟和三弟負責傍晚捕撈魚。”
“傍晚魚群活躍,正是捕撈的好時機。”
“三弟,你在學校學了新型魚飼料的配方。”
“咱就試著用起來,把魚養得肥肥壯壯的。”
“品質上去了,不愁賣不出好價錢。”
“二弟,你掌舵穩,經驗足,帶著三弟,注意安全。”
陳硯墨繼續有條不紊地安排著。
陳硯朗握緊拳頭,重重地點頭:
“行,哥,你放心,我和三弟肯定把魚捕得又多又好!”
陳硯韜也一臉興奮,拍著胸脯保證:
“哥,我一定把新型魚飼料研究透徹,讓咱的魚比別家的都強!”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陳硯墨就跟著父親出門了。
他們背著背簍,穿梭在村里的小巷間。
每到一戶編竹器的人家,
父親總是先細細打量那些竹席、簸箕。
輕輕撫摸著竹器的紋路,
嘴里不時念叨著竹子的材質、編織的手法。
陳硯墨在一旁認真傾聽,
學習父親如何辨別竹器的優劣。
“張叔,您這竹席編得可真緊實,竹子選得也好,韌性足。”
父親笑著對一位編竹席的老人說道,
“我們想收一批竹器,拉到市集上賣,您這兒要是有現成的,我們按合理的價格收。”
“多合理?”
張叔警惕地瞇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