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的目光在人群里掃了一圈。
他心里清楚,倭寇被他殺了近四十人,靖邊墩余下守衛的估計都不過十人。
這點倭寇,自己單槍匹馬地摸過去都能解決。
什么穿上倭寇衣甲的,不過是個幌子,為了讓巴圖愿意讓自己出兵,再者,還能將這套倭軍的軍械也一并要來。
若倭寇真的增兵駐守靖邊墩了,那他們也能借著這身衣甲盡量減少損失。
至于為什么要向巴圖請命?
一來,是為了盡快奪回墩堡。
不然倭寇一旦增兵,占穩了這處險要,就徹底失去了主動權。
而且,靖邊墩可是個屯堡,軍士們可平時耕種,戰時操戈。
只要把巴圖穩住,將這靖邊墩經營得當,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可招攬流民,發展壯大。
二來,是要借巴圖的勢,率先挑選鄉勇。
他來這綠營可不是為了給韃子賣命的,而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親兵。
劉玄在上一世飽讀史書,對行兵打仗的門道鉆研得透徹。
戚繼光練戚家軍,不過數千人,卻能橫掃倭寇,李成梁憑兩千騎兵,便能震懾邊庭。
這其中的道理再明白不過,兵在精,不在多。
尤其是在起事之初,選鋒最為重要。
所謂選鋒,便是從士卒中擇取精銳,組建起自己的法,只記牢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