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骨肉相連,他才最清楚父皇的脾性。
皇后無嫡子,榮現又是所有皇子中唯一被封王賜府邸的。
大皇子榮洙同三皇子榮辭自然便被眾大臣拿出來議論儲君人選。
目前倆人的支持者難分上下,榮洙那邊自然有沈貴妃的母家支持,沈文山在朝中位列左丞相,可謂一呼百應,自然有不少溜須拍馬之人。
既然無嫡子,按禮法來說,那就應立庶長。
因此不少保守派也加入了大皇子的陣營,成為“立長派”。
三皇子榮辭那邊則有些不同,慈妃一向以不爭的態度示人,處處表現得恪守規矩。
但這三皇子實在太耀眼了,年僅十三,卻文采出眾,他的策論連太傅都要贊許兩句。
不光文采,六藝也樣樣精通,雖然年輕,言行卻同成人般老成穩重。
有不少大臣私下曾議論三皇子有天人之姿,這句話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夸贊,其背后的意思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三皇子雖非嫡非長,但卻憑著過人的才貌贏得了一眾“立賢派”的擁護。
剩余的四皇子榮縉、五皇子榮琿則年紀尚小,暫不涉及爭儲。
不過皇宮里的事難以用常理來推測,誰又說得準老四老五的母妃有沒有旁的心思呢。
而二皇子這邊,卻毫無征兆地被虞帝封了王,早已分府別住。
有人認為二皇子被封親王意味著再無繼位可能。
有人認為二皇子被當做了一塊磨刀石。
也有人認為圣上意欲保護二皇子,使其能順利繼位,不被有心之人暗算。
但這一切都僅僅只是猜測,天子的想法,也許只有天知道。
榮現推測著推測著,不自覺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心里已有一桿悄悄傾斜的天平。
他的母妃溫嬪出身將門,當年因忠勇被父皇器重,派去了邊境抵御契國精兵。
想到這里他不自覺捏緊了拳頭。
那場仗打得真久啊,當時的他還是小小的少年郎,看著母妃整日以淚洗面。
從母妃的口中他才知道,他的外祖父、舅舅、表哥通通奔赴了邊關,可因國庫空虛,遲遲等不到支援的糧草。
母妃抓著父皇的衣服,哭得幾乎斷氣,但是父皇只說了一句話:"鎮國公忠勇無雙,朕會念著他的功勞。
"經這一句話,母妃從此再也沒有對著父皇笑過。
后來母妃收到了一塊染滿了血的碎布,她認出那是父親的衣服,另一側還有母親親手繡的字。
平安可惜這兩個字實在太諷刺了,上面的血跡一層又一層,她不敢想象,卻還是止不住地想到了畫面。
那是她父親一次又一次,拼盡全力的廝殺,也許血干了,又染上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