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造不明白的
春秋時期,儒法兩家的政見就如同夏日與寒冬,針鋒相對。
兩家入主各國朝堂之中,向君王進言,也都是走得比較一個極端的路線。
儒家的仁政、禮治、德化過于理想,并且不利于君主的統治。
商鞅的嚴刑峻法,賞罰分明卻是連同貴族階級都給帶里面了。
當年的秦國因為受中原禮制的影響比較小,故而變法的阻力比其它國家少了許多,這才成就如今的大秦。
趙凌來到常奉府就是除了解決孔鮒,以免他在常奉府影響編撰《萬民典》的還有就是從常奉府選一部分人進入尚學宮。
孔鮒也算是懂得形勢,終于主動請辭,趙凌對儒家并無任何的怨念,對孔鮒也心懷敬意,只是為了大秦,《萬民典》必須盡快編纂完成。
儒家和法家之間的矛盾也不是不可協調。
之前嬴政打壓儒家之后,便由不少儒家門生改換門庭,投身法家,以求自保和遠大的前程。
并不是所有的儒家門生都如孔鮒這般的執著。
儒家宣揚的是學說,可不是什么宗教信仰,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不會為了堅持學說而甘心賭上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
李斯的弟子吳公在皇權面前都愿意妥協讓步,儒家的門生又有什么不能退讓的?
孔鮒離開常奉府后,趙凌找到了扶蘇:“長安候,《萬民典》編纂得如何了?”
在三川郡的時候,趙凌已經將儒家和法家融合的理念告知了馮瑜,扶蘇如今也已經接受。
若是換作以前用刻刀在竹簡上鐫刻,工程量巨大,那進度肯定是極慢的。
有紙張和毛筆,編纂起來就簡單了許多。
馮瑜和扶蘇已經將基本的框架整理出來,只需要寫出即可。
常奉府內聚集了諸子百家的能人,只要沒有人添亂,編撰起來便是極快。
扶蘇回道:“稟陛下,諸家典籍已經編撰得差不多了,若要全部完成,大概還需一月時間。”
趙凌點了點頭:“甚好!不知長安候可愿入尚學宮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