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藥鋪的路走得極慢。沈硯找來一輛破舊的板車,讓趙珩躺在上面,蓋了層干草,自已則扮作趕車的藥農(nóng),沿著鎮(zhèn)外的小路迂回前行。
雨后的泥路濕滑難行,車轍陷得很深,沈硯的粗布長衫很快就沾記了泥漿,額角卻沁出細密的汗。
“陳九藥鋪”的竹簾依舊低垂,沈硯推開虛掩的木門時,守在鋪子里的兩個流民孩子猛地站起來。大的叫石頭,約莫十歲,小的叫丫兒,才六歲,都是沈硯半年前從死人堆里救回來的。
“先生!”石頭的聲音帶著哭腔,指著后院,“剛才有幾個穿黑衣的人來問……問有沒有見過一個受傷的軍官。”
沈硯心里一緊,面上卻不動聲色:“別慌,就說沒見過。”他俯身將趙珩從板車上扶下來,“丫兒,去燒壺熱水。石頭,把后院的地窖打開。”
兩個孩子雖害怕,卻動作麻利地照讓。沈硯扶著趙珩穿過藥鋪,后院角落里有口枯井,井底其實藏著個半人高的地窖,是他這幾年為防意外挖的。
“委屈你了。”沈硯點亮地窖里的油燈,昏黃的光線下,能看到里面堆著些干糧和藥材。
趙珩靠在石壁上,喘了口氣:“比起死在破廟里,這已經(jīng)是天堂了。”他看著沈硯,“你這藥鋪,倒像個堡壘。”
“亂世之中,總得為自已留條后路。”沈硯將藥箱遞給他,“你先在這歇著,我去應付外面。記住,不管聽到什么,都別出來。”
剛回到前堂,就聽見竹簾外傳來腳步聲。沈硯迅速抹去臉上的泥灰,換上那副溫和的笑容,迎了出去。
來的是鎮(zhèn)上的李正,身后跟著兩個挎刀的兵卒,看服飾是幽州節(jié)度使麾下的人。“陳先生,忙著呢?”李正搓著手,笑得有些勉強。
“李大人有事?”沈硯示意石頭倒茶。
“也沒什么大事,”李正指了指身后的兵卒,“就是上面來吩咐,說有個叛將在這一帶流竄,讓各家各戶都留意著點。尤其是……受傷的陌生人。”
兵卒的目光在藥鋪里掃來掃去,最后落在墻角的藥箱上:“你這藥鋪,最近有沒有收治過外傷病人?”
沈硯拿起桌上的銅秤,慢悠悠地稱著藥材:“大人說笑了,這邊境小鎮(zhèn),誰沒個跌打損傷?不過都是些街坊鄰居,哪來的陌生人?”他指了指墻上掛著的賬本,“不信您看,這半個月的方子都在這,治的不是風寒就是腹瀉。”
兵卒翻了翻賬本,又走到藥柜前聞了聞,沒發(fā)現(xiàn)異常,眉頭卻依舊皺著:“剛才有人看見一個穿藥農(nóng)衣服的人,拉著輛板車進了你這院子。”
“哦,那是我從山里拉回來的干草,”沈硯指了指后院,“這幾天下雨,鋪子里的干草潮了,換點干的給那兩個孩子鋪床。”
藥鋪的伙計連忙打圓場:“陳先生是個厚道人,收養(yǎng)了兩個孤兒,不容易。大人要是不信,我?guī)銈內(nèi)ズ笤嚎纯矗俊?/p>
兵卒不耐煩地揮揮手:“算了。要是真有陌生人,立刻報官,不然連你這藥鋪一起抄了!”說完,甩袖而去。
藥鋪的伙計擦了擦汗,對沈硯道:“陳先生,最近不太平,你還是小心點好。”
沈硯送走李正,關上門,后背已經(jīng)被冷汗浸濕。他走到后院,掀開地窖的蓋子:“出來吧,暫時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