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沃爾特多姆貝格爾是不多的留在聯省的德國技術人員之一。他名不見經傳,因為太年輕,根本就是來學習的,在炮兵工廠里的地位也就跟普通的中國技術學徒一樣,并沒有什么特殊的。
但是他的專業卻幫助聯省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趙澤勇征集的給直升機安裝武器的方法中,多姆貝格爾提出的火箭炮獲得了認可。
由于直升飛機的載重和空間限制,除了安放一挺機槍外,就只能選擇小口徑的火炮,或者能夠對飛機穩定性造成影響最小的火炮,最終是多姆貝格爾提出的火箭炮還有其他軍工人員提出的無后坐力炮方案得到了初步認可。
但是經過進一步的討論和驗證,火箭炮方案最終得到確認。
多姆貝格爾在后世也不是籍籍無名之輩,他跟著名的馮布勞恩一起開展了德國的火箭發動機研制工作。但是此時的多姆貝格爾還只是聯省兵工廠中一個毫無特點的普通技術員而已,每每也就是畫畫圖紙,做做實驗,多余時間看看資料,做做夢罷了。
之所以提出火箭炮的方案,跟多姆貝格爾的興趣有關,他一直就對火箭很有興趣,這時代德國人也確實是火箭技術的先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們就開始了對火箭技術的研究。而多姆貝格爾也在來聯省前,就做過相關的學習和研究。當然了,多姆貝格爾也是受到了聯省技術的影響的。起碼他的設想就跟聯省的制式武器有關,聯省軍裝備的火箭筒給多姆貝爾格帶來了足夠的靈感。讓他看到了火箭技術在武器上的應用。所以多姆貝格爾的方案,一開始干脆就是直接將火箭筒移植到直升飛機上而已。
當他們成功將火箭筒安裝到簡易的試驗性直升機模型上,讓趙澤勇參觀的時候,趙澤勇表示很不認可。于是將自己的想法給技術人員溝通。
“直升機兩邊各安裝一個火箭筒,這可不行啊,最多打兩發而已。為什么不考慮設計一種多管火箭呢,這樣就擁有足夠的火力了。”
火箭筒的最大缺陷就是,沒辦法立刻裝填。在步兵手里還好說,可是固定安裝在直升飛機上,那可就只能像固定翼飛機那樣,提前裝彈了,這樣的效果甚至都不如直接讓人坐在直升機上扛著火箭筒打呢。
“多管的?”
技術人員有些不太明白多管的意思。
要知道多管火箭炮二戰時候才投入實用,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彈是典型的代表,這種武器也是裝填不方便。不能像普通炮兵那樣,每分鐘裝填十幾二十次以上,所以只能采用量來取勝,一次性多管齊射,射完就走,極短時間內的覆蓋性打擊會給遇到的每一個對手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軍就不說了。他們吃的苦頭最大。美軍后來在朝鮮戰爭中遇到中國軍隊裝備的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的時候,第一次也是被打蒙了,聯合國軍士兵恐懼的謠傳,說中國人裝備了新式的戰術核彈。
除了蘇軍的火箭炮外,二戰中德軍的火箭炮也投入了實戰。只可惜德國人走了彎路。由于這不是一種精確打擊的武器,而是一種覆蓋性武器。一向嚴謹的德國人并沒有重視。只將火箭炮部隊裝備在化學部隊中,而二戰中德國并沒有敢發動毒氣戰,因此德國火箭炮幾乎沒有表現。當然他們的設計也有問題,蘇聯人清晰的認識到這種武器的特點,于是采取了大量、快速的發射策略,設計的火箭炮一次可以發射幾十枚火箭彈,并采用發射架裝載在汽車上,快速移動打完就走。而德國人的呢,采用的發射筒結構,并且是放在手推車上,由人推著走,跟放煙花的表演隊似的,而且管數也才只有六管到八管,根本就形不成壓制性火力。
其實采用蘇聯的發射架結構還是采用德國的發射管結構,都差不多,蘇軍的發射架結構在二戰中證明了自己的性能,而二戰后世界各國發展的新一代火箭炮大多都采用了發射管結果,當然同樣是安裝在卡車上,方便迅速轉移的。
趙澤勇很快就給技術人員畫出了簡圖,是以自己在電視上,閱兵儀式上看到的車載多管火箭炮的樣子為基礎復原出來的。當然趙澤勇不是畫家,畫出來的效果不怎么樣,但是意思就是那個意思。加上自己的講解,技術人員很容易就明白過來,面面相覷都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才的想法,看趙澤勇的眼神都有些不對了,有點要挖人的意思。
“對了,就是這樣,多管足夠保證火力壓制。這樣可以放在車上,也可以放在飛機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