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遺忘和曲解
落地戛納,空氣中帶著絲絲的涼意,入目間繁花似錦。
這已經不是郝運第一次來戛納電影節。
他雖然23號才來,但是光獻傳媒早就安排好了一切,甚至還安排了人來接機。
郝運、黃博、閆倪,外加光獻傳媒的王長天,其他的演員戲份實在太少了,所以就沒請。
王長天投了大錢在這部電影上,他現在就覺得一切都值了。
不管票房能不能收回成本,也不管電影節能不能獲獎,反正只要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他覺得就非常值得。
光獻傳媒把主要對手鎖定為華姨、伯納等業界老將新秀,發展非常快,而且是多線發展。
但是他們缺少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
主投的《斗牛》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甚至可以吹噓說是提名金棕櫚獎,這屬于最榮耀的時刻。
一路上,王長天都在和郝運聊天。
希望郝運能夠給光獻傳媒再打造一部獲獎大片,如果能拿金棕櫚或者金熊、金獅之類,他們愿意額外付給郝運個人獎勵一千萬。
至于《斗牛》這個,不管這次有沒有得獎,都會給郝運兩百萬的紅包,如果獲獎那就視情況給加錢。
太特么的壕了。
郝運一個勁的謙讓,你可以鄙視我的職業,但是不能侮辱我的人格。
奈何對方實在是太熱情了。
兩百萬他想了一下,可以買一輛豪車了。
哪有男人不喜歡車的呢。
春節那會就說要買,后來沒看到合適的,手里的閑錢也不多,現在終于要鳥槍換炮。
入住完酒店,郝運就開始到處“招蜂引蝶”。
他的名頭還挺響亮的,又帶了作品過來,很多人都樂得和他進行交流,打聽他又拍了什么新片,又有什么奇怪的想法。
沒錯,和郝運溝通過的人,都會對他的思維方式感興趣。
而且他英、法、德語說的都還行,溝通起來不存在語言上的障礙。
晚上甚至還去參加了一場電影人的沙龍。
發起人是馬可·貝羅奇奧。
他是意大利導演、編劇、制片人,拍攝的電影《華夏是近鄰》曾經獲得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郝運在電影沙龍上發言還挺積極的。
跟這些外國人聊電影,聊華夏電影,也聊華夏。
其實,很多國外電影人對華夏的了解,都是通過華夏電影作品,還有華夏電影人。
如果他們碰到的是一個恨國的,那肯定就看到不堪的一面,并且這一面會被無限放大,從而影響到這些人的文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