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買了十年早點的趙奶奶杵著拐杖往前湊,我孫子就認田師傅的粥,你們要是敢砸他的攤,我第一個躺地上!
人群自動讓出條道,張阿姨的臉漲得通紅。
她身后的烤串攤主扯了扯她衣角:算了吧,沒看王隊長的車都來了?
王隊長從警車上下來,手里還拎著個塑料袋——不用看也知道,是田凌云塞給他的糖餅。怎么著?他掃了眼張阿姨,上次筆錄還沒讓夠?
張阿姨的嘴張了張,最終泄了氣似的轉身。
她走過田凌云攤位時,忽然停住腳:你這店開不長久。
借您吉言。田凌云把最后一張糖餅裝進袋子,塞進芳芳手里,但至少能讓我女兒吃上熱乎飯。
半個月后,云芳小館的招牌掛在了美食街轉角。
紅綢子被風掀起時,劉記者的攝像機正對著田凌云:從擺攤到開店,您覺得自已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以前總覺得,失敗是因為運氣不好。田凌云擦了擦柜臺,玻璃倒映出他和芳芳的影子——
這次,影子旁邊多了排整整齊齊的碗碟,現在才明白,能讓運氣留下來的,是鍋里的溫度,是顧客的信任,是他摸了摸芳芳的頭,是我女兒等我回家的眼神。
開業前三天的預約電話快把座機打爆了,連周經理都帶著家人來嘗鮮:比攤位上的還香,田師傅,你這是要沖出江城啊。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當天晚上十點,田凌云正在收拾后廚,手機突然震動起來。
屏幕上顯示著未知號碼,接通后,對方的聲音帶著點沙啞的興奮:是田師傅嗎?
我是全國民間美食節的組委會
夜風從半開的窗戶吹進來,吹得菜譜紙嘩嘩響。
田凌云聽著電話,心里憧憬著未來,想著要是能在美食節上取得好成績,或許能讓云芳小館的生意更好,也能給芳芳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一部手機屏幕亮起,顯示著未讀消息:田凌云要參加全國美食節,老規矩,該動點手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