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非鋰電池行業的人來說,參觀鋰電池生產線,是比較難理解其中一些關鍵工序的難點和突破點在哪里。
這種情況下,珠江電池一般都會帶他們去鋰電池車間轉一圈,感受一下鋰電池從原材料變為最終成品的過程。
但如果是同行的話,基本上是沒有機會進入到珠江電池的鋰電池車間的。
畢竟有一些手搓設備,個別關鍵點被專業人士看到之后,可能就有了改進同類設備的思路了。
不花錢就想學走關鍵本領,那肯定是不行的。
珠江電池的一部分鋰電池生產設備,并不是非賣品。
只要你價格出到位了,那是完全可以銷售的。
反正鋰電池的生產,并不是靠著幾臺設備就能保證。
里面很多參數的調整,你要是不清楚的話,就算是一模一樣的一條生產線設備提供給你,也沒有辦法生產出同樣性能的鋰電池出來。
后世歐洲為了避免電動車的動力電池供應被華夏企業卡脖子,聯合各方力量成立了northvolt這么一家電池巨無霸企業。
公司一開始就獲得了一大堆企業的資金和訂單支持,看起來似乎要取代寧德時代等華夏電池企業成為全球電池領域的領導者。
可是結果呢?
原計劃
2021年量產的第一座工廠,實際到
2023年才小規模交付,產能仍遠低于目標。
其中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生產的電池的良品率不行,各個工序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你的良品率不行,生產規模起不來,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這種情況下,你讓客戶怎么選擇持續支持你呢?
二十多年以后都還是這個情況,更加不用說1995年了。
毫不夸張的說,就算是索尼和松下獲得了珠江電池的全套設備,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消化吸收,生產出性能接近的鋰電池出來。
其他鋰電池生產經驗更少的企業,就更難消化吸收了。
“陸,你們公司的鋰電池生產工藝,確實是跟我之前參觀的索尼和松下的工廠很不一樣。”
“雖然許多設備看起來不是那么的先進的樣子,可是最終的效果卻是非常的好。”
“我現在完全相信你們公司是專門針對這些設備做了許多改造,生產出最適合產線需求的設備。”
“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這個月我們就會正式的將首批100萬粒鋰電池訂單給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