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名老工匠走上前來,猶豫再三,從袖子里取出一張圖紙,遲疑地說道:“大人,小人有個建議……不知道該不該說。”
“什么建議?”孫時維回過頭,問道。
“現(xiàn)在工程進行到一半,小人看有些工段已經(jīng)把坑道挖好了,接下來就是把排水管道放進坑道里,”那老工匠道,“小人以前在廟里幫著修佛像,那里的大師傅有一種特殊的車,可以把雕刻好的佛像放到固定的位置,小人想,或許我們放排水管道的時候,也可以用那種車。”
“是什么車?”孫時維頗感興趣,“你還記得是什么樣的嗎?”
老工匠將捏在手里的圖紙遞給孫時維:“大人,這是小人憑記憶畫的,您看看能用得上嗎……”
孫時維接過圖紙一看,上面畫著一臺怪里怪氣的機器,很難說和“車”有什么關系,他正皺眉看著,那老工匠又不確定起來:“大人,要不還是算了吧,我就隨口一提,萬一不能用,還浪費大家的時間。”
“你等等,我去問問周少監(jiān)。”孫時維沖老工匠一點頭,拿著圖紙來到周元瑢面前,簡單跟他講了一下過程,把圖紙遞給他。
周元瑢一看,就樂了:“這是個人才,我也在琢磨用起重機來代替人力呢。”
“起重機?”孫時維問道。
“不錯,你看,這上面是滑輪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周元瑢指著圖上兩坨涂黑的部分,“利用杠桿原理,可以用更小的力,抬起更重的東西。”
古代沒有現(xiàn)代那么成熟的起重機、吊車,機械化還在一個很初步的水平上,周元瑢雖然懂得現(xiàn)代的建筑設計,但是,現(xiàn)代和古代中間隔著十萬八千里,從煤鐵到電力,就不是以一人之力能跨越的鴻溝。
不過,有一些原始的機械工具還是可以應用起來的,之所以把老工匠們單獨編成一組,讓他們來帶其他工匠,就是為了把他們從具體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怎樣提高效率。
周元瑢需要的就是這個。
他找到老工匠,問道:“不知道怎么稱呼您?”
“回大人,小人姓余。”老工匠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道。
“余師傅,你畫的起重車的圖紙,我看過了,我也正想著能不能在安放管道的時候,利用一些機械化工具來提高效率,你的這張圖紙,就是我想要的。”周元瑢道。
老工匠聽到這話,憨笑起來:“周大人,這圖紙真的能幫上忙嗎,那就太好了。”
“能幫上忙,不過,這起重車還只是圖紙,要做出來才知道效果如何,余師傅,等到收假回來,你來和我一起做這起重車吧。”周元瑢笑吟吟地提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