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木柄長度通常為15-2米,作為主要握持部。
敲擊部是通過轉動軸連接在木柄頂端的竹條或木條組,可進行甩動打擊。
很像雙節棍,但是要大得多。一旦被打到一下,哪怕穿鎖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險。
春秋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連枷逐漸演變為一種守城兵器,守城者站在城頭的女墻之后,只需要揚起這種武器的一端,無需探頭就能夠使用彎曲的棍棒攻擊到登城士兵,無形之中保護了守城者的安全。
宋代之前,連枷這一武器盡管沒有被中原軍隊用于野戰和騎兵戰,但是卻被西北地區的匈奴、突厥等少數民族騎兵所廣泛運用。
他們對連枷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將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時在揮擊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鐵皮,甚至干脆以小型鐵質刺錘作為替代,這樣制造而成的連枷棒殺傷力很高,并且在高速的馬上交鋒之中難以被對方所格擋。
到了宋代趙匡胤上位后,周圍的少數民族經常組織騎兵大肆劫掠中原地區。
由于他們統一身穿有著極強防護能力的鎖子甲,中原騎兵光靠手里的劍或者馬刀等武器,根本沒法對其造成傷害!
中原士兵只能眼看著他們賺個盆滿缽滿,揚長而去。
于是,統治者的目光再次放在了打擊兵器上,在農民手里平平無奇的連枷,也迎來了大放異彩的時代。
打擊類兵器在與騎兵對決時比劈砍類兵器有著更多的優點,
一來,因為“杠桿原理”的作用,鐵連枷的兩頭有著鐵鏈連接,在戰斗中,慣性所產生強大沖擊力,能夠將身穿鎖子甲的騎兵震成重傷,也更容易打中要害部位。
二來,相較于會在不斷地劈砍中卷刃的刀劍,鈍武器連枷的威力可就持久多了,不僅能連續放倒幾十、數百的敵人,而且就算是在戰斗中發生了彎曲或是變形,它的威力也不會被削弱。
況且此時的連枷多使用鐵質,鐵的引入使得連枷有了更為強大的鈍擊能力,因此兩宋時期的連枷又被稱為“鐵鏈夾棒”。
民間武術界練習的連枷,也逐漸演變出了新的適合徒步貼身使用的款式,一種是我們常見的雙節棍,另一種就是輪開后殺傷范圍更廣的三節棍,而由于雙節棍練習起來更勇猛潑辣,并且方便攜帶,所以逐漸成了武術界的主流兵器之一。
陳勃本來一直在思考,自己手里聚攏的隊伍,后面的軍器裝備和戰法如何規劃,才能更大的優勢,形成真正的精銳。
破盾正是卡點之一,他還沒想到使用連枷這個主意。
沒想到今天被這個徐阿九的創意迎刃而解!
“好哇好哇!陳統領舉薦人才當計一功啊!”陳勃喜上眉梢,接話道,“此等人才,我必須親自去拜訪!明日,明日我倆一道,如何?”
“但憑主公吩咐!”陳虎抱拳道。
“胡統領,你究竟是何事呢?”陳勃開口問道。
“我這,小事……呵呵。”胡龍撓了撓他那赤紅色的頭發,笑道,“整編綠眉軍時,兵士們打到了一些野味,我和高統領商議了一下,留了些送到主公家里了。”
“我倆自作主張,沒來得及打聲招呼,有不妥之處,還請指正。”高強也弱弱的接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