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同連忙點頭說道:“知道!在離此處以西三十余里的武陽縣北平山上。那地方有一座北平觀,我師叔云山長老就是被他們抓到那觀中去了。”
齊一眉頭一皺,沉著嗓子說道:“既然知道,還不快些帶我前去救人!”
常同一聽這話,心頭大喜,連忙點頭說道:“是,是,弟子這就回去牽馬去,帶前輩去救我師叔。”
齊一點了點頭,于是那常同連忙和姓文的年輕道士往南法觀跑去了。他雖然比齊一還大了十來歲,但形勢比人強,技不如人,在齊一面前只得畢恭畢敬,很是尊重。
沒多久那常同和文真平便騎著馬前來,此刻齊一早已從客棧牽出馬兒來。三人不再多言,策馬揚鞭,出了城后,一道往西面方向而去。
這天師道所謂的治,便是分所的意思,二十四治,為當年祖天師張道陵在蜀中設立的二十四個道家分所場地。
北平治,設在嘉定府武陽縣的北平山上。那北平山又名天柱山,上有自然形成的巖洞“天師洞”。洞極長,內有奇石層疊,清泉流淌,別有洞天。
漢代高道史通平曾在此洞中煉成了龍虎金丹,食之便成了仙,名動玄門。山上還有白蛤蟆,謂之肉靈芝,史通平的同修武陽縣道士王子喬,也在北平山上修仙,他資質不如史通平,但吃了不少肉靈芝,于是也得道成仙,在北平山大傳其道。
后來張道陵和天師道的門徒十分崇敬王子喬,奉王子喬為“仙真”,于是在北平山建北平觀,設立北平治,為天師道二十四治中的中八治。
而天師道北平治管轄的范圍,主要就在嘉定府,故而他們才極力阻止閭山派的人前來傳教布道。
道路難行,一個多時辰過后,三人才來到了北平山腳下。抬眼望去,那北平山雖然并不算高,卻山勢險峻,路途崎嶇,古木參天,曲徑通幽。
越往上走,那山路越是陡峭難行,三人只得下馬牽著馬兒往上面走去。
又走了大半個時辰后,他們便來到了北平觀的山門處。
齊一抬頭看去,那道觀建在快要到山頂的山腰處。七八間主殿二三十間偏堂,規模不是很大,但也不小,算是一處中等規模的道觀。
走近后,三人抬頭一看,那道觀門口上的牌匾上寫著“北平觀”三個鎦金大字。
見到三人牽馬前來,那山門處守衛的兩個年輕道士伸頭縮腦一陣打量,甚是慌張。
齊一走在最前面,這時停下來說道:“前去告訴他們,就說閭山派的人前來拜山要人。”
“是,我這就前去!”那常同連忙躬身答道。
說完后他把韁繩遞給身旁的年輕道士,然后快步走上前去,對著那看守山門的兩個年輕道士說道:“快去告訴你們北平觀的祭酒,就說閭山派南法觀的人要人來了,快些把咱們的云山長老交出來!”
那兩個看守山門的道士人微言輕,一聽這話一言也不敢發,二人嘀咕了幾句后,一人連忙起身往道觀內跑去,通風報信去了。
原來當年這張道陵在蜀中創立天師道后,設立二十四治,在每個治所里面設“祭酒”一名,又稱都功,總理治所的一切事務。
這二十四個治所中又以陽平治為首治,設大祭酒一職,管轄其他二十三個治所的祭酒。
喜歡閭山仙道請大家收藏:(xiake)閭山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