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啊,這件事有新聞點啊,為什么不能登報呢?這個滄化公司清洗紀念碑的事情,不就登上茂林日報的頭條了嗎?
自己從報紙上發現這個信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能夠促進本地區待業青年就業的好機會,于是千方百計地與廠家聯系,三下滄塘,在滄化科貿公司的辦公樓下守了七七四十八小時,終于打動了公司負責人高凡,對方答應破例向靈川市勞動局提供化學清洗劑……
哇咔咔,這是多么感人的新聞啊!
這樣的新聞,登上頭條或許不太現實,但登上頭版,希望還是很大的吧?
茂林省有十幾個地區,每個地區有幾十個委辦局。一個地區里的委辦局要想登上茂林日報的頭條,難度是非常大的。
靈川市勞動局自成立以來,還從來不曾登上茂林日報的頭條。一年之中,勞動局的名字能夠在茂林日報的二版、三版上出現兩三回,就已經足以讓梁棟泉得意了。
大多數時候,這種登報的機會僅僅是在一篇綜合性的大報道中提到一句,比如在介紹全省的就業情況時,提一句“靈川市勞動局也開展了某某活動”之類。即便如此,這份報紙也會被勞動局辦公室小心地收藏起來,作為平時向人顯擺的道具。
如今,一個登報的機會就出現在梁棟泉面前,他能不心動嗎?
“你真的覺得我們之間的合作可以被茂林日報報道?”梁棟泉看著高凡問道。
“希望還是很大的。”高凡笑笑,接著又補了一句,“前兩天我和茂林日報的孫老師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她還說現在待業青年就業問題是各級領導最關注的問題,她想再找幾個典型事例報道一下。”
“你認識茂林日報的記者?”梁棟泉驚訝道。
其實他想問的是,高凡為什么會和茂林日報的記者那么熟,以至于可以在一起吃飯。
如果高凡僅僅是認識一兩個記者,梁棟泉倒不奇怪,因為認識這種事情,尺度是很大的。開一個幾千人的會議,你在會場上偶遇一個記者,互相加個微信啥的,再平常不過了。事后如果不加個備注,你都會忘了這人是誰。
可是,能夠在一起吃飯聊天的交情,就不同尋常了。至少,梁棟泉還不曾與茂林日報的記者在一起吃過飯,他的朋友圈里只有幾個省內二三線報紙的記者,而且還不是當紅記者那種。
“茂林日報的孫杉杉老師,上次報道清洗紀念碑的事情時候認識了。她對于我們滄化公司的模式比較感興趣,專門約我談過幾次,慢慢就比較熟了。”高凡輕描淡寫地說。
這個年代的人,對記者多少是有一些敬畏心的,與記者打交道的時候,難免會顯得比較拘謹。高凡是個穿越者,經歷過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年代,在那個年代里,記者已經比較低調了,所以高凡也不覺得與記者打交道有什么難度。
也許正因為他這種與記者不見外的態度,讓省城幾家媒體的記者對他都另眼相看。那位茂林日報的美女記者孫杉杉,現在已經與高凡以姐弟相稱了。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