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膽子又大了起來,不再讓王離保護。
王離乃秦國名將王翦之孫,與已經去世的其父王賁一門雙侯,在朝中地位頗高。
因王離曾是蒙恬的副將,與蒙毅關系也不錯。章邯早早逃到王離軍中,王離藏匿章邯,直到秦二世下詔赦免章邯戰敗之罪。
秦二世終于同意出兵,王離向章邯問策。
雖然自己身份地位頗高,但王離知道自己與祖父、父親不一樣,為將的本事不是特別厲害。他很謙虛地請教章邯。
章邯嘆氣:“我為將軍裨將,本就該為將軍出謀劃策,何談請教?”
經過劉邦的打擊,章邯因初次領兵就連勝的驕躁平息,判斷有理有據。
但他唯獨算錯了一件事。
劉邦估計沒認出他,但他認識劉邦。
章邯知道劉邦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吏,雖然有點才華,但不像是接觸過兵法的人。
滎陽之戰他被無形大手調來調去,完全陷入了被動,明顯是有高人在指揮。
章邯雖然是法。
這樣細致的調兵遣將,甚至連敵人的兵將也一起調遣,明顯是熟讀兵書之人所為。
“劉邦當日擊潰我時,項梁也在一旁。項梁乃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那高明的戰術恐怕是項梁所為。”章邯因見過劉邦,所以輕視劉邦,繼而得出了這樣錯誤的結論。
王離相信章邯的結論。
他聽了章邯戰敗的細節,即使自己帶兵的天賦不是特別強大,但見得多了,自己用不出來,品鑒別人的戰術還是能品鑒得出來。
這個戰術套了許多兵書中的經典實例,又在先人的策略中推陳出新,只有熟讀兵書之人才能做到。
劉邦只是一介小吏,項梁卻是名將之子。這樣高超的指揮能力,當然只可能是項梁所為。
不過王離和章邯還是謹慎了一手,派人去魏國打探消息。
得知魏王咎親自去拜訪楚懷王和項梁,項梁又以自己的名義獎賞劉邦,他們確信了自己的猜測。
劉邦不足為懼,項梁和楚國才是心腹大患!
無論是秦二世還是趙高,至少有一點做得比后世許多昏君強,那就是除非被嚇破膽,他們不會干涉前線將領指揮,頂多不保證后勤。
就算秦二世看不透,趙高是知道的,章邯大敗完全是他們胡亂下詔的原因。
他能對章邯胡來,但王離在秦國地位不一般,他暫時還不能和王離撕破臉,便讓秦二世下詔,給了王離極大的自主權。
王離和章邯商議后,走了大秦破楚的老路線,偷偷從漢水南下,直搗楚國腹地。
項梁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被王離和章邯大軍困在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