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脫如他,也不由捏了一下眉間。
后世有統計,漢高祖年間,朝堂和地方官吏九成就是軍功貴族。
這些軍功,有大半都是揭竿而起的泥腿子。如雍齒、王陵這樣不喜讀書,但好歹讀過書的豪強,都算文化人了。
更別提地方上那些由軍功兵卒轉化成的新地主了。
大漢能掃滅舊士族的基礎,就是這群被劉邦分了三分之一土地的軍功貴族。他們將成為大漢的新地主,將奴隸制和舊貴族的殘余徹底掃進垃圾堆。
其實說軍功貴族被漢高祖分了三分之一土地,還是概算,算少了。
在漢高祖年間,有六十多萬將士獲得了賜爵,因他們受益的人口,達到了當時戶籍人口的五分之一。這群新興軍功地主所擁有的田宅土地,占據當時大漢能納稅耕地的六成。
封建朝代建立初期生產力蓬勃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土地資料的再分配。新的地主取代舊的貴族,才能讓王朝的統治變得穩固。
因劉邦的慷慨,在大漢剛建立時,就給大漢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盈所做的事,便是讓這群泥腿子新興地主,盡快轉化成大漢的“官吏階層”。
蕭何等人從劉盈夢里神仙的授課,窺見了后世選拔人才的制度。
他們原本是屬意“科舉”。
在蕭何等人看來,“科舉”便是唯才是舉,能讓他們這樣的底層人才直接成為皇帝的臣子,無論對國家還是對皇帝,都十分有利。
可惜制度好是好,這群人一琢磨,現在不適用。
若以考試取才,那么為大漢打天下的新貴族肯定全部落選。
等他們看到了大隋的選官制度,敏銳地察覺了“察舉”向“科舉”變化的進程。
蕭何當即拍板,大漢如今用“察舉”,便足夠了。
要唯才是舉,必須要劉盈,甚至劉盈的兒子、孫兒當皇帝時,在大漢已經天下歸心,選誰當官都不能動搖大漢統治時,才能執行。
“察舉”最大的好處,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便是推舉人才的權力,掌握在當地“望族”和地方官手中。
在如今大漢朝堂九成官吏都是新貴的前提下,推舉上來的人才定是與新貴族休戚相關的人。
但蕭何也不希望被推舉上來的人都是廢物,這群人到了中央,也要經過考試才能授官。
地方官學,便是緊急培訓這群草根地主,讓他們迅速擁有當官的能力。
此中工作量之龐大,蕭何這樣的先天打工圣體都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