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門客的未來,彭越希望他們回戶籍地,爭取地方宿老和地方官的推舉。
他為門客向地方官寫了推舉信,相信只要門客有本事,就一定能抓住這次好機會,并告知門客:“陛下首次征召人才,只從關中甄選。趁著大漢遷徙望族入關中,你們可勸說家族,趕緊遷徙到關中來。”
彭越首先動作,很快就有消息敏銳的人跟上他的腳步。
朝堂勛貴多多少少都遣散了部分門客。
漢帝將從關中征召人才的消息,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傳遍了天下。
這自然不是彭越等人口口相傳能達到的效率。
陳平再次動用整個大漢的情報網,所做的不是刺探敵人的情報,而是給大漢第一次大規模征召人才做宣傳。
他先傳遞了漢太子“設擂臺”的消息。
通關擂臺者,全部獲得了漢太子承諾的獎賞。
有一位名為張恢的儒生,居然在與隨何的辯論中不分伯仲。太子特定他為獲勝者,將相國府的文吏官印賜予了他。
隨何為此氣得一日沒吃下飯。
怎么這年頭精通申商的賤士,也敢自稱儒家?你們法家又不是在朝堂上沒有勢力,你老老實實說你是法家人行不行?!
張恢也很生氣。
雖然他精通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權術,但他確確實實是儒生啊!他祖祖輩輩都是儒生!老師弟子也全是儒生!根正苗紅的儒生!
我儒生為了辯倒其他學說,多學一點,多精通一點,不是很正常嗎?
這個隨何,真是腐儒!
一介腐儒,居然敢罵我賤士?他甚至不肯稱呼我一聲賤儒?!
張恢受到了極大侮辱,終其一生與隨何為敵。他和隨何傳到后世的學說,多為互相爭辯之語,這是后話。
總之有漢太子徙木立信,漢帝再征召人才,民間便相信漢帝是真的有心將從地方上征召人才,變成固定的制度了。
既然有直接做官的盼頭,地方士人便也不再琢磨去給哪個勛貴當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