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笑道:“現在天下無一處地方不亂,沛公治下的黔首卻在為種田收獲忙碌。我看見了是會笑,但這可不是嘲笑啊。”
劉邦又得意起來:“那是。這都是蕭何的功勞。他太忙了,我等會兒再帶你去見他。唉,我去了估計又要被蕭何罵。”
張良疑惑:“沛公為何會被蕭何責罵?”
劉邦攤手:“他嫌我不做事還打擾他做事。”
張良朗聲笑道:“那確實是該被責罵。”
劉邦撓撓頭,跟著笑了,笑容頗像個地痞。
項家的使臣剛走,張良就代表韓王來拜見劉邦。
經過張良的勸說,項梁幫忙復立了韓國。
但復立之后,韓國想要擴張,就要靠自己的本事。顯然,韓國除了張良,沒有任何有本事的人。而張良的本事也不在領兵打仗上。
張良不是不擅長軍策,但他定了軍策,總要人來執行。
韓國最大的問題是無將。
韓國就算回到七國爭霸時也沒將,張良想要尋個能用的將,實在是不現實。
在張良的努力下,韓國只能勉強在夾縫中生存,勉勵支撐不被吞并。
聽聞沛公救援魏國,張良對韓王說,他和沛公有一段緣分,要去拜訪沛公,希望將來韓國若遭遇秦軍,沛公能來相助。
其實張良說是來尋沛公結盟,實際上就是來沛豐小住,免得被韓國那群庸碌氣死。
韓國地盤太小,躲在項梁身后,秦軍不可能打得到韓王。
韓王又沒有募兵的本事,簡直就像是楚國的客卿,依附楚國生活。
張良滿腹才華不得施展,韓王又很安全,他便借口結盟,實際上是來沛豐助劉邦一臂之力。
劉邦回沛豐后,就多次向張良寫信,說要把兒子介紹給張良認識。
借口很委婉,張良想了想,還是來了。
復韓成不成看天意,張良其實心里沒有太執著。
他唯一執著的是滅秦。
在他看來,項梁和劉邦是唯二可能完成滅秦大計的豪杰。而項梁任人唯親,即使他與項梁有多年交情,與劉邦只有幾天的相處,他也認為項梁不會重用他,而劉邦會。
劉邦確實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