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以劉邦纏人的功夫,這幫已經很忙的作業輔導團隊,最終還是得被劉邦劉盈父子坑進作業小組,造大漢的反。
韓信就已經入坑。
他摩拳擦掌,恨不得親自穿進弟弟的夢境,和弟弟一同與漢末群雄爭一爭誰的本事更強。
劉盈對劉邦賊兮兮道:“有個叫諸葛亮的,號稱是蕭伯父、張伯父和阿兄三合一!”
劉邦回以一個賊兮兮的笑容:“如果蕭何和子房再不肯幫你寫作業,就把這件事告訴他們。”
千古賢才和千古明君一樣,都在xiong口蘊著一口比金石還硬的傲氣。激將法雖然老套,但真的屢試不爽。
韓信就已經輕而易舉被激將,連公務都耽誤了,被呂雉指著額頭一頓教訓。
有的人快四十高壽了,還是會被義母把額頭戳紅。
劉邦要放過趙佗,劉盈便遺憾地放棄使壞。
趙佗成了劉邦的酒友,被劉邦拉著抵足長眠,說了許多體己話。
劉盈整理好需要趙佗帶回去的技術和書籍:“大漢的工匠也很稀缺,不能送與你。你可派工匠來長安學習。南越的竹木多,將來可以將紙張賣于大漢,關稅能充盈大漢和南越的國庫,是雙贏。”
趙佗心情特別復雜。
他帶來的臣子更是郁悶。大漢是不是傻?他們是資敵嗎?
趙佗卻不是臣子那樣的蠻夷腦子。他當了大半輩子的老秦人,眼界不會如此狹隘。
大漢對南越所做的事,就是把趙佗當真正的臣子,讓趙佗繼續在南越推行“書同文”。
周朝建立的時候,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塊地。
周王分封諸侯,不是給領地,而是給的“開拓許可”。
這個在千年后的歐洲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叫“開拓令”。即諸侯能打下多少領土,他們創立的諸侯國就有多廣闊的疆域。
后人看周朝的地圖很納悶,怎么與周王室最親近的同姓諸侯王,領土面積都小得可憐?
因為這些同姓諸侯王,才是最初“列土分疆”的真正諸侯王。他們得到的,是當初已經開發的土地。
齊國建立時,只有一個年年被東夷劫掠的小城鎮;秦國建立時,秦人與戎狄混居,連城池都沒有;楚國建立時,楚王還是個山大王,拿著土特產去朝見周王還會被嘲笑,費了老大勁也只得了一個最低等的“男爵”……
他們在最偏遠的地方不斷往外開拓,打下了原本周朝好幾倍的土地,讓蠻夷之地都變成了“華夏”。
趙佗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史。華夏的歷史已經很長了,他現在遇到的問題,在史書中都有解答。
“你不怕南越國太強大,成為秦國、楚國那樣讓大漢控制不了的強國?”大概是漢帝劉邦看上去太過豁達大度,趙佗問出了這句心底話。
劉邦笑道:“我比你強,我兒子比你兒子強,我的孫子也肯定比你孫子強。大漢三代人都比南越強,中原又比南越更富庶,這樣還能被南越趕上,那就到了大漢該滅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