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物資船那邊只留下少數幾個部隊官兵,其他的都就近去了附近的山地,現在這種情況也顧不得什么山林面積了,經過勘察之后,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樹木都被砍伐干凈,準備用來種植糧食。
政府也向各個大型社區的負責人傳達了消息,物資船上也張貼了公告,三天之后將全面取消物資免費領取的政策,要求以工換資,有勞動能力的群眾必須加入到生產勞動中去,除了家中無勞動力的人群,其他尚能自理的群眾,包括70歲以下的老人,都得進行生產輔助工作,比如制造農具之類,以產出來換取物資。
政府在抗災期間還派出了幾隊消防和武警官兵下水打撈工業園區的生產機器,到現在能用的已經由專家修理得七七八八了,城北和城西靠山的區域比較多,那里原先有不少養殖場和加工廠,都建在山腳不遠處,有些廠房狀態較好,還能使用,政府就將修好的機器用船運輸到了山腳廠房處,此時也張貼了招工信息,在新廠區工作的群眾,除了每周固定的物資發放之外,還會發放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童舒家因為租借了社區的辦事處,朱成對他們一家特別上心,接到通知后就跑到他家來傳達這個消息,問童嵩明需不需要加工廠的名額,畢竟比起種地的話,肯定還是在廠里工作要輕松一些,待遇也好上很多。
一家人一商量,決定讓王建業和舒麗去工廠上班,小區后山也被開發了不少地用來種植,童嵩明向朱成要了一塊,包給秦加強種,小島上已經有了種植收割一體化的農機了,秦加強也輕松了不少,再種一塊地也沒什么。
王杰現在在社區辦事處的臨時醫務室坐診,自從小區那次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后,朱成就意識到醫生的重要性,在聽了林濤說的童舒表哥救了他家雙胞胎女兒的事之后,就向王杰提了這個建議,王杰也是沒多想就答應了下來。
童舒偶爾還是會跑到別的市區去交易,她的小沖鋒舟現在也算是小有名氣,因為品種繁多又鮮嫩可口,居然還積累了一批忠實的顧客,每次都會提前在童舒常去的交易點蹲守,即使現在各個市區都已經有自己產出的新鮮蔬菜了,他們依舊愿意拿出一部分的物資和童舒作交換。
-----------時間過得很快,眨眼間就過去了幾個月。
雖然水位一直沒有下降,但好在也沒有上漲過,再看社會各處,已全然是另一種景象了。
不得不說,人的適應性是真的很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人們或自發或在政府的帶領下,收集各種木板、樹干等等,用繩子捆綁連結起來,做成了一條條簡易的水上過道,這些過道連接著物資船和居民們的住所,大家偶爾也能出門逛逛了。
同時,其他產業也應運而生,有專門打撈水下物資變賣的淘金組織,更多的是劃著小船、小艇去到各處交易的自由商人,這些商人的出現,也讓童舒變得不再突兀。
辦事處的倉庫現在已然被童舒家改造成了一個小賣鋪,里面的貨品琳瑯滿目,童嵩明還打了不少貨架,商品整齊地擺放著,除了一開始的果蔬,現在還有了果醬、調料甚至是一些自制的小零食。
調料當然不是童家自己生產的,童舒每次在小島兌換出商品之后,就拆掉原包裝,把調料裝進一次性包裝袋里,貼好標簽,再放到貨架上出售。
別人問起來,就說是其他市區的工廠制造的,大家對童舒的信任度很高,很快就接受了,然后美滋滋地買回家去。
現金的購買力也逐漸恢復了,朱成每次見到童舒他們都要感嘆一番,說他們一家有遠見,現在應該算是小區里數一數二的小康之家了。
童舒依舊每天都進入小島,即使現在社會似乎已經恢復了秩序,童舒心頭還是縈繞著淡淡的不安,她每天都要找妮妮占卜一次,不過妮妮每次都是給出一樣的回答。
日子平穩地過著,大家都開始習慣水面上的生活。
小區也在朱成的爭取下批到了一臺發電機,經過投票決議,準備裝在12幢的樓頂。
就是接線比較困難,需要挨家挨戶地奔走,童嵩明因為人手不夠,也加入了小區電網的搭建。
也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才發現郝大東一家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搬離了小區,朱成原本還擔心他們不開門是出了什么事,幾個大漢撞門進去之后才發現已經人走樓空了。
不過這倒是讓單元樓里的眾人都松了一口氣,郝大東一家在小區里的風評可不怎么樣,離開了倒還有利于社區居民的團結。
就在大家這么穩定生活的時候,某一天的晚上,童舒從u市“進貨”回來,在辦事處倉庫門口撿到了躺在血泊中的聞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