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裙挺眼熟,和容因衣帽間里的那條一模一樣。
當時以為那是曾經的哪個過客留下向后來者宣示主權的,結果只猜對了一半紅裙的確屬于過客,余下的則不然。
照片上,紅裙女人張揚外放,五官深邃立體,一頭烏發微卷,面容姣好有氣質,她噙著笑挨著容因,恣意又大方,兩個人靠在一塊兒,比起女人的從容主動,年少的容因顯得格外拘謹,很不自在,整個人繃著身子,相當放不開。
這年的容因才18歲,剛成年,就讀于a大機械專業,是大一新生,而紅裙女人是本校的博士生,那時才二十六,年輕有為且能力出眾。
秦施柔。
照片下方備注了女人的全名,從出生日期,到畢業時間,再到照片因何事于何時何地拍攝,以及對方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對學校的貢獻等等,全都記錄在上。
拍照的當天是秦施柔讀博的第一天,也是容因入學a大的那一天,院里給所有的在讀博士生都拍了個人照,唯獨秦施柔這一張截然不同,是兩個人一起,照片上沒有注明容因的任何信息,甚至姓名都沒有,她那時候與現在的樣子差別極大,t恤搭配牛仔褲,扎了馬尾,稚嫩干凈,滿帶青春的氣息,要不是溫如玉眼尖,對她比較熟悉,估計粗略掃視過去都認不出來。
變化太大了。
這樣重要的場合能帶著容因一起拍照,是個人都能看出來她倆關系有多親近,至于究竟是哪樣的就不得而知了。
日常朋友,還是單純的學姐帶學妹,亦或更深一層,只有她們彼此才知曉的那種別的不清楚,但看容因的反應,應該不只是普通交際的校友或朋友那么簡單,畢竟若是普通尋常的關系,就不會那么小心內斂了。
默不作聲站了好一會兒,溫如玉走不動道了,雙腳生根扎地底下了似的,盯著看了兩三分鐘。
同行的周希云疑惑,見她老久都杵在一個地方,動也不動,走近好奇瞅了下,乍一看還沒認出照片上的人有容因,還問:咋了
溫如玉沒吭聲,雙唇緊閉,臉上的表情深沉。
再一看,周希云才緩慢知覺,隱約感到不對勁,仔細一琢磨發現竟然是熟人,訝然開口:怎么會是容因,她不是機械專業的嗎,咋到我們學院來了
溫如玉收起心神,將低垂的目光刻意挪開,避免被龔主任他們看出反常,這才變回原有的樣子,面上波瀾不驚,仿佛什么都沒察覺,輕聲說:不知道,可能是巧合。
周希云繼而看向容因旁邊的秦施柔,不認識秦施柔,一點印象都沒有,接著講:這個好像從來沒見過,秦施柔讀書的時候也沒聽說是誰,算一下,還是咱們的同系學姐,她和容因又怎么會扯上聯系,以前就認識
可能,也不一定,不是很清楚這些。
倒也是,我們都沒在學校讀幾年,不了解也正常。
容因讀大一時,溫如玉已經大四了,那時早就不在a大,忙著留學事宜來著,而再往前推,溫如玉大一到大四時期,容因還在讀高中,秦施柔讀研,三個人別說交際了,根本就不在一條線上,就算同是一個大學,溫如玉和秦施柔還是一個專業,能碰上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幾乎等于零。
周希云的關注點不一樣,她倒沒去想容因和秦施柔真正的關系,更多的是在意照片下方的注明內容。
放眼整個大廳,別的杰出校友的展示欄底下多多少少都會寫明該校友的現狀,比如任職大集團前途無限,比如開創品牌成為人民企業家,比如從事某方面現如今已是行業佼佼者、領頭人,等等,總之都是天之驕子,成就遠超常人,但秦施柔的這張很特別,除開她在學校里取得的一系列耀眼光榮,離開學校以后的事跡,還有大致的方向,全都是一片空白,唯一有的是她畢業后曾向母校捐贈上千萬資產,成立某校友勵志獎學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