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收后沒種越冬小麥,這會春播種的是粟。
看來,小麥種植尚未大面積推廣開來,這個要到中晚唐時期了。就連初唐,北方還是以粟為主,雖然當時的小麥播種比例已經(jīng)大大提升。
但只要嘗到了種植小麥的甜頭,老百姓就會停不下來。到了北宋時期,北方小麥種植已經(jīng)非常普遍,完全壓倒了粟,成了主流農(nóng)作物。
時代終究是往前發(fā)展的。
春秋時期,還存在著大面積的土地休耕現(xiàn)象,主要原因是土壤肥力不足。
到了魏晉時期,休耕已沒有春秋時期那么頻繁了,一歲一耕的土地大大增加,甚至出現(xiàn)了少量兩年三熟制耕作的現(xiàn)象,可見此時的人們比起春秋時已經(jīng)更懂得如何保持土壤肥力。
農(nóng)業(yè)社會,以農(nóng)為本。
或許,可以從這方面想想辦法。
打仗、種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邵師,和牛市那邊談妥了,欄里的兩百余頭犍牛都歸我們。”毛二騎著一頭毛驢走了過來,高興地說道。
邵勛扭頭看向他,問道:“第一次談這么大的買賣,如何?”
“手心里全是汗。”毛二嘆道:“生怕被人騙了,還怕買貴了,一遍又一遍砍價,到最后差點被人打。”
“哈哈。”陳有根等人都笑了。
毛二亦笑。
他事先調(diào)查過,大概知道耕牛的價格,但第一次談這么大的買賣,還是緊張到無以復加。明明談好一個價格了,又疑神疑鬼,覺得自己買貴了,于是繼續(xù)砍價。
一番唾沫橫飛后,好不容易談妥了一個更好的價格。結(jié)果又不自信了,覺得應該再砍砍價……
若非有教導隊的士卒陪著,毛二大概率要被人揍。
“花了多少錢?”邵勛問道。
“四匹絹一頭。”毛二回道。
“不錯了,我原以為要五匹呢。”邵勛說道。
耕牛的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受到供求關(guān)系影響,波動極大。
唐代一頭耕牛,有的地方三千多錢,有的地方兩千多錢,最賤的時候甚至跌破兩千,最貴的時候漲破七千。
另外,在貴金屬貨幣嚴重不足的年代,很多時候采取的是實物交易。絹帛、糧食都可以拿來買牛,臨時估價就行。
這個交易體系是非常麻煩的。最簡單的,絹帛的價格差距極大。
同樣大小的絹,廉價的兩百余錢,貴的千余錢,有的堪稱奢侈品的絹價格更不得了。
著名產(chǎn)地的絹,在估價時還有溢價。不甚出名的產(chǎn)地,哪怕這匹絹的實際質(zhì)量一樣好,也會賣不上價。
更別說,還有年份、款式等因素夾雜在內(nèi)了——shi熱的南方,輕薄的絹更受歡迎,而在北方,這樣的絹會被認為用料不足,價格大跌。
裴妃給的絹,用料足,質(zhì)量好,產(chǎn)地還是河內(nèi),雖然不是當?shù)氐囊坏绕罚贸鰜磉€是很受歡迎。
一頭犍牛四匹絹,對方絕對有得賺,不至于真要打毛二。
“毛二。”邵勛喊道。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