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岡說自己只是問問而已,但諸立怎么會相信。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給官人惦記上,比被賊惦記還要讓人害怕。俗話說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兵比盜賊都厲害。而官員卻更上一層樓,那可是一口就能全吞下去,一點湯水都不會漏下來。
諸立對面前的這位眉眼如刀一般犀利的年輕知縣,有著一股說不出來的畏懼。一開始要算計韓岡的心思雖然還在,但大半已經是要用于設法自保,而不是當初預想的攻擊。
保護家業的決心讓諸立大起膽子,試探著韓岡的心意:“正言,如果只是小人這邊降下糧價,對如今的情況乃是杯水車薪。小人家中也就那么幾百石糧食,賣光之后,東京城的其他糧商過來還是要賣高價。就算正言強壓著白馬縣的糧價,他們大不了不來白馬縣賣糧,到時候吃虧的反而是白馬縣中的近千坊廓戶?!?/p>
“……那你有什么辦法?”韓岡問著,平靜的面容不透露任何信息。
諸立在韓岡的臉上沒有發現答案,只能繼續道:“如果開封府肯調出倉中存糧來發賣,只要數量有倉中兩三百萬石的三成、四成,這一百多文一斗的米價,轉眼就能落下去。回落到六七十文一斗,也就三四天的功夫?!?/p>
“這事就不是你該說的了。”韓岡冷淡的瞥了諸立一眼,“此事天子和朝堂自會有決斷?!?/p>
“正言說的極是!”諸立唯唯諾諾,一副謹小慎微的態度。但他跟著卻又陪笑著道:“不過正言乃是官家欽點的進士及第,又是王相公家的嬌客,身份地位乃是高高的在云霄上。過幾年,侍制、學士的一路做上去,轉眼就是宰執了。為官家和相公分憂也沒人能說不是……”
諸立就是開封糧行行會的一份子,又是宗室的親戚,跟東京大糧商們當然不會沒有聯系,當然知道如今糧行的靠山們究竟是在打什么主意。韓岡是王安石的女婿,如果能從他這邊探聽到消息,對行會的圖謀起到作用,自家在行會中的地位當然水漲船高。
“若是朝廷當真開倉賣糧,你這等糧商可不就要少賺不少?”韓岡單刀直入的問著,“不心疼嗎?”
“只要正言一句話,小人這就將家中的存糧全都拿出來開粥場,一文錢都不要。”諸立挺著xiong口,言辭動情,感慨著:“小人家中雖算不上富裕,可吃飽穿暖還是能做到的。錢財本也是身外之物,若是能為子孫積攢些陰德來,怎么樣都是合算的?!?/p>
諸立會說話,言辭懇切,一幅真心誠意要做善事的模樣。不知他根底的恐怕一看他正氣凜然的樣子,就會全盤相信了諸立所說的一切。
“你有這份心就行了。”韓岡也神色緩和了一點,只是心中卻全然不信眼前的這名押司,會為了什么陰德而舍了家財。
好人在衙門中可做不長久,諸立在白馬縣衙做吏員做了三十年之久,心腸早就黑透,泡在水里,都能拿來寫字畫畫了,哪里還會有這副好心腸?!騙鬼去吧!就算當真給平白拿出來,也是要用東西來換的。
心中的想法,韓岡只是不說,到時候看著就知道了。不置可否,卻另挑話頭,問道:“城中的藥房是不是也是你家開的?”
諸立暗恨韓岡,話題說轉就轉。卻也得老實回答:“只是間生藥鋪子,小人僅僅占了兩成股而已,不能算是小人的。”
韓岡聞言一笑:“是哪一家要在縣中開藥鋪,硬被你坐地起價,吞了兩成干股?”
“小人哪里敢如此!”諸立連忙叫起了撞天屈,“生藥鋪的東家肖白郎,可是娶了位縣主,正兒八經的環衛官,小人哪敢得罪他?他將生藥鋪子分了兩成股份,那是看著小人在白馬縣中做了幾十年的事,微有薄名而已。但那兩成股,小人可是真金白銀的掏了出來買的,一點價也不讓。”
諸立的話,韓岡還是不信,只是他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給帶了去:“肖白郎?”
“正是?!敝T立點著頭,“肖白郎人稱肖生藥。是東京城藥行的行首之一,藥鋪開遍了開封府各縣。”
韓岡記得好像在哪里聽過這個名字,就是一時間想不起來。不過他想了一想之后也就罷了,這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過去也有過,反正不會是什么重要人物,不過是個藥行行首而已。對比起糧行、糞行、車馬行這等事關民生、人力物力充裕的大行會,藥行在東京城三百六十行中,地位排名要靠后不少。
諸立偷眼看了看韓岡,問道:“不知正言問及藥鋪,可是有什么要吩咐小人的?”
“想必你也知道,本官要在白馬縣開設療養院,以收治百姓。”韓岡在白馬縣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災情上,但該做的事也不會忘掉,“等療養院開起來后,有醫生坐館的同時,對外也會向發售湯藥。到時候,不免要影響到縣中其他藥鋪的生意。”
創立療養院,藥材乃是第一位。不過韓岡沒打算購買私人的藥材,直接向開封府要就可以了。東京城中本就有施藥局,為百姓免費診斷,并平價散出湯藥,所以藥材是不缺的。
諸立臉色微變:“難道要免費施舍湯藥?”
“那還不至于?!表n岡說道,“免費施藥那要看情況。給得起當然要給錢,實在給不起,也不至于將人丟出去。還是以人命為重。整體上要保證不折本。”
韓岡并沒有廉價賣出藥物、并免費醫治百姓的想法。要想讓一件事長久的維持下去,穩定的利益收入才是關鍵。不惜工本的好心施舍百姓,遲早會被嫌浪費錢的官員奏上一本,不是直接將之廢除,就是另外加捐向百姓攤派,絕不會從官員的俸祿中擠出錢來。
舍棄了利益的善行,從來就不可能長久,遲早會停止或是變質。
《孔子家語》中,曾有孔子批評弟子子貢的一番話。當時魯人多被賣到外國為奴,魯國由此定下法令,如果有人將在外為奴的魯人帶回,將會給予相當數目的獎勵。但子貢帶回一名奴隸后,卻推辭了賞金。孔子聽說后,就批評他這件事做錯了。
“賜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圣人所做的事,都是用來移風易俗,通過教導而讓百姓能夠仿效,并非特立獨行只有自己能做到。如今魯國富者少而貧者眾,若是贖人后領取獎勵被認為是不廉,日后又還會有幾人損害自己的利益而去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