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有事耽擱了,待會兒還有一更】
韓岡上岸的地方往下游五里就是白馬渡,一行人騎馬過去只用了一頓飯的功夫。
白馬渡,也稱白馬津,位于白馬縣城北郊二十里。
作為中原通往河北的一處戰略要地,已有千多年歷史的白馬渡,在戰國策、史記,都有提及。而三國時,官渡一戰中,白馬渡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側翼。圍繞著這座黃河上的要津,千多年來,無數戰火硝煙,不時掠過這座古老的渡口。
不過如今承平百年,白馬渡早就不見了金戈鐵馬,反而一座人煙輻輳的商貿勝地。即便是在隆冬時節,也能看到來往不絕的商旅。
隔著萎縮的黃河,可以看到對岸的黎陽津。大凡渡口,基本上都會建在河流水勢平緩,兩岸地勢也平緩的地方。白馬渡這邊也不例外,平緩的水勢,使得渡船來往安全。而到了冬天,往往這邊當先上凍。等到隆冬時節,凍得如同鋼鐵一般的河面上,鋪上長條的木板,上面再加鋪了一層麥秸編成的草席,不僅僅是行人可以在此踏冰而過,就連太平馬車也可以碾著木板渡過河去。
今年的天氣也冷,韓岡覺得甚至比前兩年在關西時,還要冷上一些。只是現在空氣干燥,冷一點也不至于讓人太過難熬。白馬渡這一段的河面早已凍起來了,比方才韓岡去看過的那一段河水凍得還要結實,韓岡沿著大堤騎馬過來時,已經可以看到有人就在冰面上鋪設著木板。
這是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也不過也要經過知縣批準。前兩天就由監鎮遞到韓岡案頭上,韓岡看了后就簽字畫押,照舊例撥了秸稈和木板還有一百貫錢,用來鋪設冰上的道路。
韓岡在大堤駐足,下面的一片鱗次櫛比的屋舍,就是他的目的地。
白馬渡這個鎮子,由于是在百年間自發的形成起來,內部規劃很糟。從上往下的俯視,可以看清楚,除了縱橫兩條主干道外,其他的街巷太過狹窄,完全起不到隔火的作用。韓岡翻看舊檔,知道白馬渡鎮基本上每隔年就要燒一次。現在看過來,鎮中的房屋也是有新有舊,有好幾片屋舍明顯是近年整體重建過的。
從堤壩上下來,聽到消息的白馬渡監鎮帶著人早迎了過來。鎮內管勾煙火事的監鎮官喚作王陽名,當初乍一聽到這個名字,韓岡還以為跟后世有名的儒門宗師同名同姓,問清楚后,才知道差了一個字。
王陽名有著樸實的相貌,看著像是鄉農,穿著錦羅綢緞也遮不住一身的鄉土氣。但韓岡知道,這一位也是天家的女婿——離著東京城太近,一顆石頭砸出去,能砸出一堆皇親國戚來——不過身為皇室偏遠支系家的女婿,渾家也不過是個偏房生的宗女,蔭補官也只是蔭了最底層的一個小使臣。王陽名自不敢在韓岡這位進士及,就能讓一名都監去瓊崖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