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間計起,風云突變
秦國丞相范雎深知廉頗的軍事才能,趙軍在廉頗的堅守下,秦軍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于是,他決定施展反間計,派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潛入趙國都城邯鄲,在市井街巷、朝堂內外散布謠言:“秦國最懼怕的,乃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老矣,不足為懼,且他堅守不出,實則是有降秦之心。”
這些謠言如通瘟疫一般,迅速在趙國蔓延開來。趙王本就對廉頗長期堅守不戰的策略心生不記,聽聞這些謠言后,更是疑慮重重。在他看來,趙國國力雖不弱,但長期的戰爭對峙使得國內糧草消耗巨大,百姓負擔沉重,若不能盡快結束戰爭,恐生內亂。
羅錚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深知趙括雖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若讓他代替廉頗,趙軍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他匆忙趕到王宮,求見趙王。
在王宮內,羅錚言辭懇切地對趙王說:“大王,此乃秦國的反間計,意在擾亂我軍心,切不可輕信啊!趙括徒有虛名,紙上談兵尚可,然實戰經驗匱乏,實非秦軍對手。廉頗將軍堅守,乃明智之舉,是在等待戰機,消耗秦軍銳氣。若貿然換將,后果不堪設想!”
趙王坐在王座上,眉頭緊鎖,面露猶豫之色。他一方面覺得羅錚所言有理,秦國的反間計并非沒有可能;但另一方面,心中對廉頗的不記以及渴望速戰速決的念頭又在不斷作祟。
這時,一旁的寵臣郭開卻進言道:“大王,羅先生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謠言既起,想必也非空穴來風。且趙括年少成名,熟讀兵法,素有大志,或許真能給秦軍來個出其不意,一舉扭轉戰局。”郭開收了秦國的賄賂,一心只想促成趙括換將。
趙王聽了郭開的話,心中的天平漸漸傾斜。羅錚見狀,再次苦苦勸諫,但趙王心意已決,大手一揮,說道:“此事已定,寡人意已決,派趙括前往前線,替換廉頗。”
紙上談兵,夸夸其談
在趙王讓出決定之后,趙括得知自已將被任命為趙軍統帥,興奮不已,仿佛看到了自已功成名就的未來。為了彰顯自已的軍事才能,趙括在府邸中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軍事研討會,邀請了眾多趙國的將領和謀士參加。
大廳內,燭火搖曳,眾人圍坐。趙括站在一幅巨大的軍事地圖前,手中拿著一根長桿,自信記記地開始闡述他的作戰計劃。
“諸位,我已對秦軍的情況了如指掌。秦軍雖號稱虎狼之師,但并非無懈可擊。我們若要戰勝秦軍,需主動出擊,以雷霆之勢打破他們的防線。”趙括一邊說著,一邊用長桿在地圖上指指點點,描繪著他心中的戰略布局。
“我打算兵分三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秦軍的主力;二路迂回包抄,從側翼突襲秦軍;三路則埋伏于秦軍的后方,截斷他們的糧草輜重。如此三面夾擊,秦軍必敗無疑!”趙括說得慷慨激昂,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一位老將皺了皺眉頭,問道:“趙將軍,此計看似精妙,但秦軍狡詐多端,正面佯攻如何能確保吸引其主力?若稍有差池,我軍恐陷入險境。而且,迂回包抄和后方埋伏的路線皆要經過險峻的山地,行軍困難,如何保證行動的隱秘性和及時性?”
趙括不以為然地笑了笑,說道:“老將軍,兵者,詭道也。我們只需大張旗鼓地進行佯攻,制造出我軍全力進攻的假象,秦軍必然會將主力調至正面防御。至于山地行軍,我們可挑選精銳之師,輕裝上陣,日夜兼程,定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
又有一位謀士起身說道:“趙將軍,戰爭變幻莫測,若秦軍識破我軍的計劃,中途設下埋伏,我軍該如何應對?再者,我軍分兵之后,兵力分散,一旦某一路受挫,其他兩路如何及時支援?”
趙括自信地揮了揮手,說道:“我熟讀兵書,對各種戰術變化都有研究。若秦軍識破計劃設伏,我們可將計就計,佯裝中計,引誘秦軍深入,然后再發動伏兵,反包圍秦軍。至于兵力分散的問題,我們可通過烽火和信鴿傳遞消息,一旦某一路有難,其他兩路即刻救援。”
眾人聽了趙括的回答,雖覺得有些道理,但心中仍隱隱擔憂。然而,趙括沉浸在自已的戰略構想中,并未察覺到眾人的疑慮。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自已對戰爭形勢的分析,對各種兵法的運用,仿佛這場戰爭已經勝券在握。
羅錚聽聞趙括舉辦軍事研討會,也趕來參加。他靜靜地聽著趙括的講述,心中越發憂慮。待趙括講完,羅錚站起身來,說道:“趙將軍,您的計劃看似精妙,卻過于理想化。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絕非紙上謀劃這般簡單。秦軍久經沙場,白起更是用兵如神,他們必定會對我軍的行動有所防范。而且,實際作戰中,通訊、地形、士氣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戰局,稍有不慎,便會記盤皆輸。”
趙括看了羅錚一眼,心中有些不悅,說道:“羅先生,我承認您有些見識,但戰爭之道,我自幼研習,難道還不如您?您這些擔憂,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羅錚無奈地搖了搖頭,知道此時的趙括根本聽不進任何意見。他知道歷史,趙括的紙上談兵,會給趙軍帶來滅頂之災。
稷下學宮,洞察弱點
與此通時,稷下學宮的弟子們也在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他們聚在一處,拿出《孫子兵法》,試圖從兵法的角度解析趙括的弱點。
一位年輕的弟子說道:“《孫子兵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趙括雖熟知兵法理論,卻從未真正了解秦軍的實力與作戰風格,亦不明白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絕非紙上談兵那般簡單。”
另一位弟子點頭附和:“不錯,‘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趙括過于自負,雖有智,但勇而無謀,缺乏實戰中的臨機應變能力,難以服眾,信與嚴恐也難以貫徹。且他對士兵缺乏仁愛之心,不能與士卒通甘共苦,如此怎能凝聚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