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自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對這和親公主之事,自然是避之不及。
朝堂之上,眾人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
眼瞧著著建寧帝的臉色愈發(fā)陰沉,禮部尚書趕忙挺身而出,臉上堆滿了恰到好處的笑容,恭恭敬敬地說道:“陛下明鑒,太子殿下身份貴重,若親自接待使臣,我大靖恐顯過于殷切,怕是讓北黎得意。
”“北黎已然割讓三城,獻上寶物無數(shù),做出這般退讓之舉,還送來公主和親,又有何可得意之處?”
四殿下寧王忙接過話茬,言辭懇切地說道,“兒臣以為,北黎此次求和態(tài)度真誠,我大靖亦當拿出相應的誠意,如此方能彰顯我大國的泱泱風范。
”建寧帝目光如炬,將殿下臣子們各懷鬼胎的模樣盡收眼底。
他微微瞇起雙眸,聲音不疾不徐,卻帶著幾分威嚴,緩緩開口道:“翊王,你對此事有何看法?”被突然點名的翊王,方才似乎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整個人愣怔了一下。
不過,他反應極快,忙躬身行禮,恭順地說道:“父皇圣明,兒臣以為皇兄們所言,皆有道理所在。
”慎王聽聞此言,回頭瞥了一眼身后恨不得縮成一團的翊王,不緊不慢地說道:“父皇,五弟久不在京中,哪里懂得這些微妙的權衡之道。
”“不懂?”建寧帝冷笑一聲,目光像利刃,落在大殿中央那幾乎要把腦袋埋進地磚縫里的李牧昭身上,心頭愈發(fā)煩悶,“朕看他不是不懂,是整日忙著流連煙花巷陌,壓根沒心思顧這些!建寧帝膝下十一子,雖說算不上個個人中龍鳳,卻也都守著皇子的本分,唯有這五子李牧昭,自小養(yǎng)在宮外,十歲才被接回皇宮,規(guī)矩教養(yǎng)全無不說,即便皇后親自教導,也依舊長成這般荒唐模樣。
四年前,建寧帝忍無可忍,將他扔去萊州軍中歷練,原指望肅王治軍嚴明能磨磨他的性子。
誰知半年前剛召回京,單就這個月,督察司參他荒yin無度、揮霍成性的折子,就快將宣政殿的案頭堆滿了。
建寧帝重重一拍龍椅扶手,震得案上的玉璽都輕輕顫了顫:“依朕看,你就是缺個能管得住你的人!”圣上不悅,在這劍拔弩張的氛圍之下,眾人皆噤若寒蟬,誰也不敢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為翊王說上半句好話。
“那便由翊王主持吧。
”慎王原本正絞盡腦汁,思索著如何再與太子殿下唇槍舌劍一番,聽到建寧帝這般決定,臉上的表情瞬間凝固。
“父皇,此舉恐怕會讓北黎覺得我們有所怠慢,這于兩國邦交而言,恐非好事。
”慎王性子急躁,脫口便是推辭。
戶部尚書見狀,趕忙上前附和,恭敬地說道:“陛下,慎王殿下所言極是,還望陛下三思。
”“無妨,既已求和,就該有求和的態(tài)度。
”
建寧帝擺了擺手,語氣之中已然隱隱透露出一絲不耐。
,“況且,朕已然下旨,召華瑾回京,和談之事讓她一同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