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李牧抬起袖子,掩面欲泣。李世民剛剛扮演了明君,他自然要陪著演一出賢臣,否則這戲就不夠對仗了。
李世民雖然看出了李牧的表演痕跡,但是細想之下,李牧還真沒說錯。他的所作所為,李世民看在眼里,而且袁天罡最近也偶爾會提幾句,確是挑不出毛病來。李世民拍拍他的肩膀,道:“愛卿之心,朕豈會不知啊,一時情急口誤,莫計較了,快些說正事,你為何不同意朕的想法?”
李牧心中明白點到即止的道理,道:“陛下,您對煤石不夠了解。臣剛才說的俯拾即是,并非隨處都可俯拾即是。比方說這長安城,您見哪里產煤石么?”
“根據臣的了解,長安附近最近的產煤石的地方,乃是百里之外的銅川縣。如今長安所用的煤石,都是自那里運來。而天下何其大也,這煤石也不是隨處都有。臣前幾日會同虞部郎中呂文奉,根據目前工部所掌握的圖志,發現煤石分布以河東、陜西、京東、京西、太原等地存量最多。這煤石,便如銅鐵等礦產一樣,不是哪里都有的。”
李牧說的幾個地方,都是呂文奉按照他的吩咐,找出來的露天煤礦所在地。如今的開采技術,不是露天煤礦也真開采不出。李牧也沒打那些煤礦的主意,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接班人,還是有為子孫后代留點資源的心的。
李世民還真不了解這個情況,不禁皺起了眉頭,道:“那依你所說,這煤石很難推行天下了?”
“也不是不可能,但要麻煩一些。”李牧斟酌著詞句,道:“陛下,雖然麻煩,但其中的利潤,卻甚為可觀啊。”
“利潤?”李世民來了興趣,這兩年雖然國庫的盈余好了些,但是他的內帑可依然空空,否則他也不好豁出面皮去討要馬場的份子了,聽說有錢可賺,李世民立刻像是聞到了腥味的貓一樣,精神了起來。
“陛下,我查閱了法典,發現除了鹽鐵專營之外,對于各種礦產的開采,我大唐并沒有立下法度。不知臣所言可屬實?”
李世民點點頭,道:“朝中確無專司開礦的官署,大部分的礦產,都是與當地人合作,官府收稅。歷朝歷代皆是如此,有何不妥?”
“陛下,大大的不妥。”李牧肅然道:“在臣看來,礦產,乃是國家之命脈也。如銅,可鑄錢,就算不拿來鑄錢,其本身也具有價值,金銀更不必說。現在朝廷雖然收稅,但礦產開采的多少,朝廷并不能掌握,收上來的稅,怕是也不足數。如此說來,豈不是把國家的礦產,下放給了私人,由各地方掌控了么?說白了,不就是等于交到了各地方門閥世家手里了么?!”
“這……”李世民遲疑了一下,眉頭皺得越來越緊。李牧說得沒錯,如今天下的礦藏,除了鹽鐵之外,都是掌握在地方門閥世家手里。但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呀,難道還能更改不成么?
李牧眼珠一轉,道:“陛下,可聽過山高皇帝遠這句話?”
李世民怒道:“你什么意思!”
“若此時黔東之地有一銅礦,采出銅二百斤,但地方卻隱瞞不報,私分之。陛下能知道么?”
“這……”李世民無法回答,他當然不能知道。但是往下一想,二百斤銅就這樣被私分了,而名義上,四海之內都是他的,頓時有一種自己的錢被人偷了的感覺。
李世民深吸了口氣,道:“別說這些有的沒的,直接說你的想法。”
李牧不再賣關子,直截了當道:“再有就是如同這煤石一樣,本來不是礦產,但是如今有了新的利用方式,它就變成了礦產。陛下您想,太原朔州為已知天下煤石存量最多之地,若是當地人知道了煤石的用處,豈不是他們什么都不用做,直接就一夜暴富了?”
李牧頓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誅心的話:“陛下,這可都是您的錢啊。”
“對!四海之內莫非王土,都應該是朕的!”李世民看了李牧一眼,道:“有什么好主意?快快說來!”
“臣以為,陛下應當頒布大唐礦產資源法。規定所有礦產資源,如鐵、銅、金、銀等,全部歸朝廷所有。”
李世民皺眉,道:“此舉是否太過與民爭利,畢竟千百年來,一直都是……”
“陛下,千百年的事情,與現在何干?陛下心中難道就想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帝王么?陛下任用臣改革工部,難道不是為了革新么?”
“革新……”李世民沉吟一會兒,沒有輕易表態,而是道:“你繼續說。”
“先頒布法典,把礦產收回國有。再成立專司,管理天下礦藏。同時,現狀不必著急改變,依然與地方上合作。但是要從朝廷派出與地方上毫無相干之人,坐守礦區,每年或每兩年調動一次,以防營私。所有勘探,開采,產量,應繳賦稅等,都要經過朝廷的統計。若按此辦理,國庫必將大大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