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戰(zhàn)場局勢復雜多變,主將在外統(tǒng)兵打仗,對于君主一些不符合戰(zhàn)術(shù)的指令,可以不聽從。
但準備落筆時,喬巧猛然想到,這可不是紙上談兵!
她是參加武舉。統(tǒng)治者不止想選拔出良才,還要求的是聽話,對他們忠誠的良才!
什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很多時候,這句話被主將們當成了一種忤逆上峰的借口。
盡管他們有諸多理由,證明自己擅自做主的正確性,實際上,他們的上峰心里是不舒服的。
沒人喜歡被打臉!
不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將,結(jié)局不太美好。
喬巧停下筆,偷瞥一眼長孫澤。
這位主考官心里想的什么呢?
她和穆容,在平城之戰(zhàn)算是其部下。穆容十分尊重遵從長孫澤的指令,而她……好像是一個刺頭,總有著各種質(zhì)疑和懷疑。
平城之戰(zhàn)、河宿縣之戰(zhàn),她的功勞按理應(yīng)在穆容之上,實際的論功行賞下來,她遠在穆容之下。
穆容若較真,她還得對穆容行跪拜禮!
此外,思忖長孫澤的過往行事,此人明明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是,半夜四皇子一紙書信,他便會立即放下手中軍務(wù)。哪怕正準備攻打河宿縣的計劃,也擱置一邊,連夜趕回懷安城。
證明什么?自然是證明長孫澤“忠”!
反過來又說明什么?
說明長孫澤本人,其實并不完全贊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念!
作為軍人,要求的是絕對服從!作為臣子,要求的是絕對忠誠!
想明白這個道理,喬巧背心沁出毛毛冷汗。
所以,第三題其實是一道圈套題!考的是人心,考的是考生忠誠!
她不再遲疑,提筆寫道:圣主圖興復,忠誠蒙誅夷!
寫完答案,又躊躇不決。
如果最后一題猜錯了長孫澤的心思,那她這次會試便全完了。
下一屆武舉,不知道還會不會允許女性參加?喬滿囤能三年之后再戰(zhàn),但她……這大約是她此生唯一的機會!
檢查一遍卷子,凝視著最后一題,幾次沖動欲改答案,克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