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還沒散去,林書明已經站在村后的竹林邊上。昨天說得熱鬧,今天真要動手,困難就來了。
”這么多竹子,怎么運下山?”王大爺摸著花白的胡子,一臉愁容。
林書明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竹林在半山腰,離村里有三四里山路,而且都是崎嶇的小道。要把竹子運下來,談何容易。
”要不,我們直接在山上編?”有人提議。
”不行。”林書明搖頭,”山上沒地方晾曬,也不方便儲存。必須運到村里的打谷場。”
眾人面面相覷。在1978年,農村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全靠人力。一根毛竹有二三十斤重,從山上扛下來,一趟就夠嗆。
”我上去看看。”林書明卷起袖子,帶頭往山上走。
山路比想象的還要難走。多年沒人打理,雜草叢生,荊棘密布。林書明用鐮刀開路,身后跟著七八個年輕小伙子。
到了竹林,林書明仔細觀察起來。這片竹林約有百來畝,竹子密密麻麻,大多是三四年生的毛竹,正是編織的最佳材料。
”砍竹子可不能亂砍。”林書明對大家說,”要講究方法。”
他指著一根竹子:“看,這根竹子的顏色發黃,竹節上有白粉,這是三年生的,正好。太嫩的不結實,太老的太硬,都不適合編織。”
”還有,砍的時候要留茬。”他蹲下身,用手比畫,”離地面一尺左右下刀,斜著砍,切口要平滑。這樣明年新竹子才能長得好。”
林書明拿起砍刀,演示起來:“下刀要準,用力要勻。”
”咔嚓!”一刀下去,竹子應聲而倒。切口光滑如鏡,竹茬斜面朝外,正好利于排水。
”老八,你啥時候學會的?”村民李大柱驚訝地問。
林書明心說這是前世在南方考察竹產業時學的,但嘴上卻說:“以前聽一個走南闖北的老師傅說的。”
大家學著林書明的方法開始砍竹。不一會兒,就砍倒了幾十根。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運輸。”林書明看著堆積的竹子發愁。
就在這時,他注意到山坡的地形。這里到村里雖然是下坡,但不是直線下坡,而是有幾個緩坡和陡坡交替。
”有了!”林書明眼睛一亮。
他想起前世在云南見過的土法運輸——滑道。
”大家聽我說,我們可以修一條竹滑道!”
”竹滑道?那是啥?”眾人不解。
林書明拿起樹枝,在地上畫起來:“我們用竹子搭一條滑道,從山上一直通到山下。竹子放在滑道上,自己就能滑下去。”
”這能行嗎?”王大爺半信半疑。
”能行!”林書明信心十足,”我們先試一小段。”
他指揮大家砍了幾根粗竹子,剖成兩半,做成凹槽狀。然后用繩子和木樁固定,搭成一段二十米長的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