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囊括了古代重要典籍,保存了文、史、哲、理、工、醫等幾乎所有學科的源頭和血脈,也開創了華夏書目學之先河。
它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四庫”之名,源于初唐。
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
承唐之傳統,【四庫全書】同樣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每部之下都有不同的類別,每類之下再有“屬”,共計44類66屬。
它基本上囊括了,當時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典籍與著述,被視為古代圖書乃至傳統文化的總匯。
成書之后,四庫全書被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征。
它也成為華夏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以及后代王朝維系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
………………
在【太清神鑒】的序言中提到,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至高無上的神,是沒有具體形態的,通過創造萬物,來體現自己的存在。
同樣地,至高無上的道理,也沒有固定的方式,但它推動著萬物運轉,發揮著無窮的作用。
在宇宙混沌未分的時候,一切都沉浸在一種純粹的氣態之中,隨著太極的分化,天、地、人三才各自定位,形成現在的世界。
陰陽二氣沒有偏見,順應萬物的生長規律來滋養萬物。
天地也不刻意作為,而是輔助萬物的本性,使其成熟。
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雖然稟受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華,成為萬物中的佼佼者,但在人類還未成形的時候,就已帶著美惡、吉兇的潛能。
所以,當人類出生的時候,天地并沒有在其中,施加什么巧妙的手段,一切都是順應時節、遵循規律、輔助自然的結果。
古代圣賢在觀察人的時候,會先看他的形貌,通過觀察形貌,就能了解他的性格。
了解性格后,就能完全了解他的內心。
了解內心后,就能知道他遵循的道理。
觀察形貌,可以分辨善惡;了解性格,就能顯著地看出吉兇。
相傳,古代圣人降生時,會帶來瑞相。
而那些賢愚、壽夭的區別,就像看手掌紋路一樣清晰,一絲一毫,都逃不過觀察者的眼睛。
所以,通過觀察形貌和神態,來預測命運的學問,就這樣興起了。
這方面的書籍,非常多,論述也非常繁雜。
從許負、袁天罡、陶弘景、李淳風這些人之后,相關的著作更是數不勝數。
他們都在深入探究這門學問,得到了非常精妙的見解。
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的說法有時相同,有時不同,這讓學習者很難把握一個統一的準則。
【太清神鑒】的作者,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潛心研究這門學問,考察古代的事例,驗證現在的現象,發現無一不靈驗。
于是,他離開了隱居的林屋洞,下山三年來,廣泛搜集古今資料,深入研究其中最玄妙的道理,最終集成了一本書,就是【太清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