嘒唳松間坐,蕭寥竹里行。
大概意思是:在激勵清亮的蟬鳴聲當中,于樹蔭下靜坐,在蕭瑟寂寥的竹林里,獨自慢慢前行。
明明并未用華麗辭藻,可此句詩一出,卻莫名讓人恍惚傷感。
一股知天命年紀的寒霜撲面而來,鉆進人骨頭縫里,讓人冷得無所適從。
那是歲月無情的寒氣!
再聯想東萊先生妻離子喪的悲痛過往,很多人眼含惋惜同情。
大抵這便是詩詞文字的魅力?
明明前一刻還在把酒言歡,張揚肆意,可到最后落點的時候,又不自覺布滿哀愁。
可憐白發生啊!
縱然是世間名儒,也逃不掉歲月的桎梏。
那么,崔峴會選擇怎么接這一句呢?
因為他這一句,是一首詩的收尾句。
所有人都看向崔峴。
但崔峴只看向東萊先生,他起身離席,向東萊先生執弟子禮,而后笑道:“先生,這最后兩句詩,峴想送給您。”
哦?
東萊先生笑著頷首,眼神好奇又期待。
崔峴看著自己的老師,稚嫩的臉上滿是認真:“我想送給先生的這兩句是——”
“但飲枝頭露,高潔自得名!”
整個王府文會霎時間一片安靜。
所有人都在品味著這兩句收尾詩,或者升華主旨的詩,被震撼到失聲無言。
萬萬沒想到,小神童不僅善起大勢。
連最后的收尾句,做的都如此隱逸清雅!
但飲枝頭露,高潔自得名。
接東萊先生上一句,意思便是:
不管您為何寂寥,又為何在林中孤獨前行。但您只管飲枝頭之清露,因為您高潔之名,早已傳遍四方了啊!
至此,這首詩主題徹底蓬勃升華。
這不再是一首簡單的聽蟬詩。
而是一首言志詩!
且寫的恢弘壯闊、又超然高潔。
與前文‘當敩附金重,無貪曜火明’遙相呼應!
東萊先生將這句‘但飲枝頭露,高潔自得名’默念數遍,表情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