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景:永嘉之亂尚未爆發,西晉官方仍有鎮壓力量。
第一條路:辭官回家,經營自家地盤。
結果:沒有官面上的身份,無法蔭庇田地、部曲,別人找過來問你收稅。
你對司馬越沒價值了,他手下人會過來試圖侵吞你的財產。
到最后,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果,更大可能只能跑路,一切積累歸零。
第二條路:拉部隊造反。
私兵倒是有一千人,再裹挾一些部曲,拉攏部分禁軍士卒,往最好的情況估計,大概能拉出六七千部隊。
最后結局是什么?
司馬越搖個五千鮮卑騎兵過來,你就要完蛋,全軍覆沒。
第三條路:不造反,只四處流浪。
那么,這么多部隊,怕是一出京就斷糧了。
攻塢堡取糧,就這幾千人,能打下幾個?稍微大一點的都拿不下來,更不值得用精兵的性命,去換城頭上的部曲、莊客甚至老農、健婦、小兒的命。
幾個少年,一桶金汁下來,就能讓你死十幾二十個銀槍軍士卒,心疼不心疼?虧不虧?他們擅長野戰,拿來攻城是最大的浪費。
而且,這樣依然會被鎮壓。
現在西晉官方還是有足夠的力量的,石勒第一次創業,被打得只剩18騎,投靠匈奴去了。
本書主角也要投靠匈奴嗎?
所以,他現在哪也去不了。
這就是他一個軍戶出身的人,爬到現在的位置,所要付出的必然代價。
得到什么,就必然要失去什么。
一本書的主角,他是有自己的性格、價值觀、知識積累、行事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模式。
有些人會說,怎么寫還不是作者一支筆。
這話也對也不對。
作者確實有相當的權限,但也不是自由寫的。
作者寫的東西,歸根結底是主角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的浮沉,要考慮很多東西,不是主角想怎樣就怎樣。
主角的一些想法,是他人生中某個過程、某個階段的想法,我寫出來了,但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會實現。
主角也在學習這個時代,不同的年齡段,積累不一樣,想法也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