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周轉,韓祖終于是順著秘密通道抵達了距離橋梁結構區域附近的位置,根據承包商設備對周圍環境的掃描,這里應該是一座古代城市的遺址。根據對附近殘骸的分析,這些原本應該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殘骸,使用的材料雖然是很常見的石材,但是建筑方式卻并不是當時該有的機器加工。不過這些被機械加工出來的石料,雖然技術很先進,但畢竟只是普通的石頭,所以并沒能夠完整的幸存下來。
韓祖當前所在的位置,按照承包商設備復原出的建筑圖紙來判斷,這里應該是某個露天的建筑入口,看上去有些像是古羅馬時期的斗獸場或是角斗場,但和真正的斗獸場與角斗場又有一些區別,一般來說,這種斗獸場或角斗場,觀眾的席位應該都會建在高處,避免被角斗士或野獸的戰斗誤傷,可這里的觀眾席位,或者至少是留下的殘骸,與角斗場的地面卻是持平的,而且也沒有什么防護用的柵欄之類的東西,如果不是不遠處一道倒在地上的巨大金屬閘門的殘骸,很難會有人發現,這里其實是個角斗場性質的位置。
“也許是時間過得太久,原本的觀眾席的基座損壞了,導致了建筑的整體下沉?”
韓祖對于設備掃描出的建筑結構圖,感到很疑惑,為了確認不是自己疏漏了一些什么,他再次掃描了周圍的建筑殘骸,但得出的結果還是一樣的,承包商的設備并沒有出錯。
“難道這兒不是個角斗場或者斗獸場?可那些金屬閘門的殘骸又怎么解釋?”
雖然韓祖對于周圍的這個建筑殘骸很是好奇,但目前這并不是他主要處理的事情,利用承包商的設備對整個建筑殘骸的范圍進行掃描,繪制了詳細的結構圖,記錄下了一些信息之后,韓祖就暫時先放下了對于建筑的疑問,從殘骸中的那些通道位置繼續深入,很快就走到了一個閘門已經不翼而飛的入口位置。
雖然按照結構圖來看,這個位置和其他的閘門后方的區域,建筑規模是相差無幾的,但是根據里面建筑殘骸的掃描復原,這個位置似乎是個休息區或者交易區的地方,這里的損壞很嚴重,就算是承包商設備也沒辦法完全通過掃描復原,畢竟有一些本該有什么建筑的位置,現在都已經變成了一地的石渣,乃至沙礫。
不過在這個位置的深處,有一個通往下方的樓梯口,里面的樓梯雖然已經損壞,不過剩下的部分還算結實,足夠讓人通行。這個樓梯本來應該是這個競技場殘骸的秘密,但由于損壞嚴重,原本擋住了樓梯部分的墻壁已經分崩離析,這才露出了樓梯的樣子。
撥開一下碎石,以及一些看上去不太重的殘骸,韓祖從墻壁殘骸的缺口位置,進入了樓梯的范圍,通過設備掃描的復原,原本完整的樓梯,應該是一個工藝非常精湛的建筑,樓梯的每個臺階上,都刻著一些諸如壁畫或者文字之類的裝飾,樓梯兩側還有黃金之類貴金屬的裝飾,樓梯邊緣留有一些印記,看上去是某種腐蝕性的東西留下的,但這種東西應該是因為長時間浸泡才引發了腐蝕,而不是本身就帶有強腐蝕性的東西。韓祖利用承包商設備對留有腐蝕痕跡位置的樓梯進行了掃描,根據對比,這種腐蝕了石制階梯的東西,似乎是一種用生物油脂與某種未知材料混合的燃料,根據樓梯旁墻壁上的火盆架的殘骸,這些燃料應該是作為照明樓梯范圍而使用的,而燃料的滴落,估計是有人用原本的火盆引燃了火把之類的東西,導致火盆出現了傾斜,這才使得那些燃料滴在了樓梯上。
這種樓梯的造型也很奇怪,完全不符合工程學的常理,這個樓梯按照設備掃描復原出的原本結構圖,是一個方形的旋轉樓梯,樓梯底部沒有任何支撐,除了那些臺階之外,其他位置都是空的,就像是有人用紙折出來的一樣,每個階梯的長度大小都完全一致,雖然現在已經只剩下不到一半了,但幸存下來的部分還算是完整的,可以順著樓梯一路抵達最底端。但這就更讓人難以置信了,畢竟制造這個方形旋轉樓梯的材料,就是普通的大理石,照理說這種沒有支撐,也沒有加固骨架的建筑,應該早就完全損壞了才是,而現在它卻僅僅是損壞了一部分。
整個樓梯的高度不高,只有兩三層樓的樣子,不過中間卻有一個巨大的空擋,照理說這樣的構造,應該是有什么類似升降梯之類的東西才對,樓梯最底部的朝向,也很符合這種情況,但通過承包商設備的掃描,這里原本就是空的,什么都沒有。從這個位置開始,附近就是徹底地黑暗了,雖然對于韓祖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但為了馬甲的原因,他還是從口袋里掏出了進入地堡時找到的那枚掀蓋火機,當作了照明使用。
順著樓梯走到底部,前方是個依靠天然巖石建造的拱形門,它的大小有些夸張,可以容納兩個駟馬戰車并排通過,高度也很夸張,至少也有三層樓高,甚至要比剛走下來的樓梯還要高一些。除了為了建筑的美感之外,韓祖想不通為什么這個位置會出現這樣大小的一個拱門。
從樓梯最底部的位置,到拱門的距離,大約三十幾米,這中間的范圍,什么都沒有,甚至都沒有殘留的火盆架,這種對于空間的浪費,也有些奇怪,只有在一些古怪的宗教建筑當中,韓祖才見過這種情況。通過拱門之后,眼前豁然開朗,拱門外有一個幾米長的向下坡道,兩側有石制的護欄,坡道底部就是其中一座橋梁了。
原來還沒發現,當韓祖走到橋上之后,才發現了橋梁的不同之處,雖然橋梁底部深坑下方的巖漿,照亮了橋梁區域的大部分空間,但實際上,橋梁兩側卻有著七八米高的實心護欄,比起一座正常的橋梁來說,這里更像是一個冗長而寬闊的甬道。兩側高聳的實心石制護欄,成功的擋住了下方巖漿的光亮,讓整座橋梁之上昏暗無比。
在這些石制護欄的上面,每隔十米就有一個火把架,大部分的火把架,燃料早已干枯,不少的位置,那些木制的火把也已經徹底腐爛消失,看來這個橋梁在建造的時候,就是故意建成這個樣子的。
橋梁的寬度,要比韓祖背后的拱門要寬上個一米左右,橋面平整,沒有凹槽或凸起,大部分的位置都是空曠的,什么東西都沒有,只不過有些灰塵。
沒能從這座橋梁上找到什么有用的東西,韓祖就徑直通過了這座橋梁,徑直走進了對面的拱門當中,在這個拱門內部,就有一些擺設了。這里居然出現了一些馬車的車廂,而且保存的居然還很完好。這不免讓韓祖覺得,自己下來的那個樓梯,或許并不是唯一的出口,畢竟這些馬車的車廂對于那個樓梯來說,還是有些大的,從那個位置,這些馬車車廂根本就運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