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心存愧疚,媽媽平時干活都會幫嬸嬸一把,擦桌子拖地洗衣什么都干。
荀小妹也有樣學樣,會攢下錢買兩顆糖,給嬸嬸的兒子荀耀吃。
這一幕恰巧被爸爸看到了。
他勃然大怒,一個箭步沖過來,撈起她就是兩巴掌,什么“賠錢貨”“敗家玩意兒”“不要臉”“小小年紀就往男人身邊湊”,各種難聽的罵詞一股腦壓到了她頭上。
荀耀早就嚇跑了,還是嬸嬸跑去搬來了救兵。
在村長爺爺的勸導和媽媽的庇護下,荀小妹才逃過一劫。
可是臉上好疼好疼啊。
荀小妹一輩子都忘不了那種疼痛。
媽媽捂著她的耳朵,不讓她聽那些污言穢語,爸爸的吼叫聲還是穿過媽媽的手,鉆進了她的耳朵。
他說,這么大點就會勾搭男人,等以后還能得了?他還說,得虧耀耀是自家孩子,要不然他的臉面要往哪兒擱。
荀家村的孩子大多都有血緣關系,畢竟真要往祖上追溯,那都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村長爺爺和荀小妹的爺爺就是親兄弟。
按輩分,荀小妹也該喊荀耀一聲堂哥。
但她不喜歡荀耀。
二叔走得早,荀耀是嬸嬸一手拉扯大的,自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村長爺爺也疼這個獨苗苗,什么好的都緊著他先挑。
就連取名字也是。
當時她兩歲,荀耀三歲,都沒上戶口。
大人圖方便,一般都是把幾個同齡的孩子湊一湊,一齊上戶口。
因為前幾年的事,村里年輕人越來越少,孩子也越來越少,那年荀家村上戶口取名字的只有他們兩個。
爸爸說,取名字是男人的事情,不許媽媽插手,那段時間甚至把媽媽打得下不了床。
可他喝了酒就把這事忘了個精光,還是村長爺爺在登記完荀耀的名字后,為難地看了她一眼,說:“要不就叫小妹吧。
”小妹,小妹。
村里人都這么叫她。
但這不該是她的名字。
媽媽說,名字會伴隨人的一生,取名字是一件大事,是家人對孩子的祝福。
就像荀耀,村長爺爺希望他光宗耀祖,耀眼奪目。
媽媽私下翻了好久的字典,想給她取個朗朗上口的、寓意美好的名字,卻連女兒登記名字的現場都沒能去成。
荀小妹常常會想,如果媽媽能做主,她是不是會有一個比荀耀好聽千倍萬倍的名字?畢竟她的媽媽那么厲害,用村長爺爺的話說,她媽媽是個文化人。
她曾經在枕頭下看到了媽媽偷藏起來的紙,薄薄一層,是被撕碎后重新粘起來的。
長大識字后她才認得,那張紙叫“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