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一下,綠洲活了。
蘇定方帶人騎駱駝深入戈壁尋井。秦紅梅熱火朝天招人備工具。李恪帶著工部老吏和識字的戍卒后人,圍圖推敲細節,用石灰在沙地上畫草圖。
幾天后,駱駝隊吭哧吭哧運來第一批水泥板。
蘇定方也傳回好消息:最近的豎井口找到了!清開流沙,井下果然有隱約水聲!
“開工!”李恪一聲令下,沉寂戈壁響起開鑿號子!
在戍卒后人精準指引下,第一口豎井位置確定。
流民們揮鍬掄鎬,挖開砂礫層。挖到深度,匠人指揮將預制水泥井圈吊下去,嚴絲合縫拼接,速凝水泥砂漿填縫。一個堅固、規整、內壁光滑的豎井,如同大地新生的眼睛,迅速成型!
接著是更難的暗渠開挖,需精確走向和坡度。
戍卒后人用祖傳經驗配合圖紙,簡陋的“懸錘取直”、“水面找平”艱難指引方向。挖一段土方,立刻鋪水泥預制板做渠底渠壁,拱形板蓋頂,水泥砂漿抹縫。一條條深埋地下的水泥“人造暗河”,頑強向遠方延伸!
水,是戈壁的生命。
當第一條水泥暗渠連通清理修復的古水源“龍首”,冰涼清澈的祁連山雪水,沿著光滑堅固的水泥渠道,汩汩流淌,注入新豎井,再流向遠方暗渠時,工地爆發出震天歡呼!
“水!水啊!”
“活了!地活了!”
“神渠!水泥神渠!”
水流過處,枯木逢春。
戍卒后人看著祖輩守護的圖紙化為現實,清泉重流干渴土地,激動得熱淚盈眶,朝著長安方向虔誠跪拜。
李恪趁熱打鐵,在綠洲和水渠沿線規劃屯田。
他帶來的寶貝——土豆,派上大用場!這耐旱高產不挑地的作物,簡直是戈壁救星!在戍卒后人和流民驚奇目光中,一塊塊被水泥暗渠滋潤的沙地被開墾,切好的土豆塊埋下。
“殿下,這……土疙瘩真能長糧食?”一個叫趙老四的歸化戍卒后人,蹲在地邊,看著光禿禿沙地,滿臉不信。
李恪神秘一笑:“老四,等著瞧。兩三個月,保管你驚掉下巴!出力多的,都能分到這‘沙金蛋’的收成!”
日子飛逝。
水泥暗渠如大地血脈,在戍卒后人指引和流民汗水下,頑強向敦煌推進。綠洲屯田里,土豆苗破土而出,在雪水澆灌和戈壁烈日下,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