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的資產遍布全球。
一旦他選擇公開幫助其他國家,突破歐美的科技霸權封鎖,必然會遭受滅頂之災。
后果比起跟美國傳媒巨頭、跟傳統(tǒng)燃油車企競爭,還要嚴重得多,輕則身敗名裂,重則一命嗚呼。
這種結果,是他絕對不希望看見的。
實際上,即使沒他幫忙,太平洋對岸登頂全球第一經濟體,也已經屬于遲早的問題,蘇瑞無非是想讓整個過程,變成更順暢、更迅速些。
用gdp總量來衡量國家經濟實力,其實不算太客觀,比如美國人理發(fā)20美金,內地理發(fā)20人民幣,同樣是剪頭發(fā),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卻相差懸殊。
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在這2011年,對岸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美國。
跟年年都要被提起幾次的《華夏崩潰論》不同。
蘇瑞就在美國生活,親身見識過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來,這里一直在走下坡路,中產規(guī)模持續(xù)縮水,財富飛速往少數人手里集中,要是寫一本《美國崩潰論》,倒是很有可能在十幾二十年后應驗。
無論從國際影響力的角度,還是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世界五百強企業(yè)的數量等等,都能看出美國大不如二十年前。
等到將來某天,無法繼續(xù)利用美元潮汐,從國際市場上割韭菜,多半會盛極而衰,選擇向“自己人”下手。
既然蘇瑞可以提前預判到這些,自然也就沒必要死死守在一艘即將下沉的巨輪上,把自己置身于危墻之下。
美國的很多小圈子容不下他沒關系,反正地球上又不只有一個美國。
以前蘇瑞不太喜歡考慮這些復雜的問題,只能說個人財富和影響力,到了今天這種層次,不得不做出一些選擇。
就像s電動汽車。
蘇瑞能夠通過它,幫美國從全球收割數千億乃至是上萬億美元的巨額財富,也能選擇提前協(xié)助其他公司發(fā)展,自己為自己培養(yǎng)出競爭對手,阻斷大量財富流向美國。
這背后,關系到就業(yè)機會、國家稅收、社會福利等等方面,沒辦法再徹底置身事外,所以他開始扶持內地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互聯(lián)網、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