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眾人對此仍有爭議,會議陷入僵局。
會后,林羽和蘇瑤決定親自走訪各地,了解民眾意愿。
在一座正在建設的地下城市,寒風呼嘯,冰冷的狂風如刀割般刮過建筑工人的臉龐。
他們身著厚重的保暖服,在齊膝深的積雪中艱難作業,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吃力。
林羽和一位名叫張大山的工人交談起來:“大山,你覺得我們該集中力量救太陽,還是先顧好地下生活?”
張大山正費力地搬運一塊沉重的建筑材料,聽到林羽的話,他直起身子,憨厚地撓撓頭,臉上露出質樸的神情:“俺不懂啥大道理,就想著能活下去。
要是能讓太陽回來當然好,可要是沒把握,還是先把咱這地下家園建好,心里踏實。
在這冰天雪地的,俺就盼著能有個暖和、安全的地兒住。”
在另一座城市的科研所,實驗室里擺滿了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閃爍的燈光和復雜的線路交織出科技的氛圍。
年輕的研究員李悅正專注地盯著顯微鏡下的樣本,聽到林羽和蘇瑤的問題,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眼神中透露出對科學探索的執著:“我覺得得試試拉回太陽。
不然就算能在地下活一陣子,以后咋辦?地球沒了太陽,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不能放棄這個努力,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走訪結束,林羽和蘇瑤意識到,民眾想法和聯盟會議上的分歧一樣。
他們回到總部,再次召jihui議。
林羽將走訪情況詳細說明后,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我們先將30的資源投入‘太陽牽引計劃’,進行前期研究和關鍵技術驗證;其余資源全力投入地下庇護所建設、耐寒作物培育和生存保障技術研發。
若‘太陽牽引計劃’有重大突破,再逐步增加投入。
這樣既能給‘太陽牽引計劃’一個機會,又能保證當下人類生存有足夠資源。”
經過激烈討論,這一方案最終獲得通過。
“太陽牽引計劃”
科研團隊迅速組建,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與此同時,地下庇護所建設全面提速,無數工程隊日夜施工。
大型挖掘機在冰面上轟鳴,將堅硬的冰層和凍土挖開;起重機揮舞著巨大的吊臂,將建筑材料精準地吊運到指定位置;工人們不畏嚴寒,在腳手架上忙碌穿梭,一磚一瓦地搭建起地下城市的框架。
在“太陽牽引計劃”
的實驗基地,科研人員們絞盡腦汁。
制造巨型引力裝置,需要一種極為稀有的“星耀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