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星期,工商那邊的更名手續就辦完了。
從此,裕家超市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樂家超市的名字正式出現在寧海街頭巷尾,并且很快跟老百姓的生活捆綁在了一起。
只是當時,沒多少人能料到這家超市會變得多重要。
更名一敲定,發展方案緊跟著就出來了。
陳朔和林悅在總部會議室里,把管理層全召了進來——于三華、王芳、李國強,還有二十幾個店長擠滿了一屋子。
方案往桌上一放,陳朔宣布開會討論,最后一致通過。
其實也沒人敢說個“不”
字,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聯手拿出的經營方案,他們這幫人哪來的底氣反對?
不過,等陳朔開始一條條講解時,這幫超市老油條的眼神都變了,一個個坐直了身子,臉上寫滿驚訝:超市原來還能這么玩兒?聽都沒聽過啊!
就拿一個例子來說,陳朔提出在超市里設蛋糕和面包的現場烘焙區。
他慢條斯理地講:“這不光是賣面包的事兒。
烘焙區能營造感官氛圍,那股香味一飄出去,顧客聞著就覺得新鮮。
這是個心理暗示,能拉動其他帶‘新鮮’標簽的商品銷量,比如生鮮蔬菜、水果等等。
還有,現場操作能增加體驗感,顧客駐留時間長了,買的東西自然就多。
配合現烤時段的促銷活動,比如限時打折、買面包送咖啡,就能吸引一批固定消費群。”
他頓了頓,掃了眼眾人:“這叫‘場景驅動消費’。”
這幫高管聽傻了。
外資大超市里見過現場烤面包,他們不稀奇,可從沒想過一個小小的烘焙區能玩出這么多門道。
于三華摸了摸下巴,眼珠子轉了轉,心想:這年輕人腦子咋長的?王芳低頭記筆記,手都寫酸了,抬頭時眼里多了點光。
李國強干脆張著嘴,半天沒合上:這也太專業了吧?
烘焙區只是冰山一角。
陳朔接著又拋出一堆新花樣:生鮮區前置設計,把水果蔬菜挪到入口,第一時間抓住顧客眼球;主題陳列季節專區,像中秋搞月餅堆頭、夏天推冷飲端架;收銀臺周邊設沖動消費區,擺上口香糖、小零食,專抓結賬時手癢的顧客;還有便民服務區和兒童友好區,配上充電寶租賃、休息座椅、小孩玩樂角。
他總結道:“咱們的目標是把超市從賣貨場變成生活場。
核心邏輯是體驗感、便利性,再加上需求精準滿足,三維設計齊下手,把購物從單純買東西,變成娛樂休閑和生活解決方案。”
這話一落地,屋里的人全服了。
專業到這地步,想不成功都難!
于三華這種老職場,平時有點疲態,這會兒眼睛都亮了,心里暗想:這超市要是真按這路子搞,怕是要翻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