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3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拉辛縣的圣盧克紀念醫院里,一個年僅15歲的女孩正躺在手術臺上生產。
雖然產婦年齡很小,但是好在母子平安,她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做——卡隆·巴特勒。
一年之前,巴特勒的母親(14歲)與男友在娛樂場里有了一次邂逅,這讓她在一年后的這天生下了巴特勒。
而他的生父對此事一無所知,由于太過貧困且父母雙亡,他早就報名參軍,成為了海軍陸戰隊的一員。
和很多超級巨星的開局一樣,直到巴特勒五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才知道自己居然有個兒子。
從小,卡隆·巴特勒就一直生活在威斯康辛的密歇根湖邊上,距離密爾沃基大約二十二英里。
他和祖母一家住在一起,同住在屋檐下的除了他的母親,還有他的四個阿姨和兩個舅舅。
由于家境太過貧窮,他的母親要同時打兩份工才能養得起他。素未謀面的父親、忙于賺錢糊口的母親、貧困的家庭,讓卡隆·巴特勒缺少管教的同時,早早的見識到了成年人的心酸。
作為黑人社區的傳統藝能之一,吸點面粉飛點葉子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煙火氣”濃厚的環境下,小卡隆在九歲那年就看到有人在他家的客廳里嗑藥。
他非常疑惑的是,為什么那些看起來半死不活的人,在吸食了那白色粉末后的二十分鐘里就突然生龍活虎了起來。
出于好奇的心理,卡隆·巴特勒和他的兄弟們開始了第一次嗑藥經歷。
他們用從圣經上撕下來的書頁卷上dama葉,然后學著大人的模樣抽了起來。
年齡大了的孩子們在吸嗨了之后,還會拔出shouqiang,對著河面開幾槍發泄一下。
即便小時候的學校里經常會有禁毒宣傳,但是在年幼的巴特勒腦海里卻形成了一個矛盾且錯誤的信息:
他知道毒品交易和吸食是一個錯誤的行為,但是在他們的社區中,但凡能披金帶銀開著小汽車的有錢人,都是干這行的。
于是,在巴特勒11歲的一個夜晚,為了賺錢的他找到了當地的一個供貨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經銷商,從此走上街頭fandai,也開始了自己的蹲大牢的生涯。
他依靠這次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大概四百多美刀。
但是社區里魚龍混雜,毒品交易往往伴隨著暴力事件的發生,這一切對于一個11歲的孩子來講還是太危險了。
只能說他天生就是干這行的,他深知“一切恐懼都來源于火力不足”,于是他又找到了一個14歲的販子,并且以一百美金的價格買下了一把左輪shouqiang和四顆子彈。
和每一位成功的毒販一樣,他自己雖然吸過毒,但是這家伙自從販賣后就戒掉了,嚴格的遵守了“我賣,但是卻從來都不碰這個東西”的原則,相比較毒品帶來的快樂,從小貧困的他還是更喜歡鈔票塞進口袋的快樂。
15歲的時候,卡隆·巴特勒已經有了4年的銷售經驗與一塊不小的基本盤,但是產業風險太大,所以巴特勒決定重新布置線下新零售模式。
他給予身邊的朋友們機會,希望把他們培養成“全方位人才”;為了打破信息壁壘和實現區域互通,他甚至開辟了一條從密爾沃基到芝加哥的貿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