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只有不到180的艾弗森之所以能立足于聯盟,他的速度是一大殺招。
只見他從后場接球后,直奔前場,本不可能形成快攻的局面硬是被他搶出了一個一打一。
第一個回防的胡思睿不敢怠慢,立刻就就龜縮到禁區。
畢竟這家伙可是個名副其實的“變相之王”,他可是晃開過“神”的男人!
盲目的貼上去防守,你就等著吃晃吧。
艾弗森見胡思睿沒有上前防守,腦子轉飛快的他直接就是一記干拔中投,看的胡思睿呲牙咧嘴,為他的膝蓋感到疼痛。
“砰!”雖然機會很好,但是很可惜沒中。
胡思睿收下籃板球后,指揮著隊友們趕緊下快攻。
但是對方既然舍棄了高度,那必然會在速度方面取得優勢,所以費城人的防守落位相當快。
熱火隊向來都是這條準則的受益者,沒想到卻被更矮的76人隊占了便宜。
沒辦法,胡思睿只好帶著球隊降下速來打陣地戰。
季后賽之所以難打,除了球員的心理壓力更大、比賽強度更激烈外,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戰術上針對性更強。
一輪系列賽往往會進行十天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教練組們往往會只研究一個對手,這樣的話,對手的缺點會被無限放大。
季后賽相比較常規賽,放大了教練的存在感。都說季后賽是巨星們的舞臺,但同樣是兩隊主帥的角力場。
而籃球比賽,歸根結底就兩個方面——進攻和防守。
雙方的主帥在已知自己手上的資源后,要合理的排兵布陣:在防守端,把自己隊伍里的防守漏洞藏起來,多充分發揮自己隊內防守尖兵的優勢;而進攻端,則是要找出對方的大漏勺,讓自己隊里的球員用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式得分。
“揚長避短”這四個字聽著容易,做著難。但是一旦做好了,以小博大也不再是問題。
在nba里,下狗翻身的案例還少嗎?
尤其是在熱火隊里,戰術層面的安排要遠遠大于巨星們的自我選擇。
哪怕萊利是個“巨頭主義”的奉行者,但是他卻矛盾的秉持著“團隊籃球”的宗旨,強調球隊的整體性和球員們的配合。
這也是為什么“showti”時期的湖人能打出水銀瀉地般的進攻,“紐約黑幫”能夠制霸東部和公牛隊掰掰手腕。
大家都只看到了臺前的賈巴爾和約翰遜以及尤因,卻忘記了這一切都離不開“配合”兩個字。
哪怕到了后來的“熱火三巨頭”時期,手上有著當賽季最好的幾個球員的萊利,也沒有放任他們自由發揮。
他的愛徒斯波完美的繼承了他的理念,要不是某人“八分釋球權”,三巨頭的榮譽絕不可能僅僅兩冠。
但也正是熱火的團隊理念和詹姆斯的“個人主義”不符,所以他離開邁阿密也有了原因。
畢竟他可是詹姆斯,自視清高的他怎么會愿意在萊利手下當一個“提線木偶”呢,甚至連回騎士前都耍了“神算子”一把。
說回現在,萊利自然也制定了對于76人隊的針對戰術。
喜歡nba:我以控衛封神請大家收藏:(。aiwx。)nba:我以控衛封神